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沧州“小旋风”柴进家祖传的一件特别的东西——“丹书铁券”。根据书中的描述,柴家持有“丹书铁券”,享有一定的特权:“祖先有陈桥让位的功劳,曾朝有丹书铁券,但也有人做了不是,停在家里,没人敢搜。”;"我家也是龙子龙孙,放着丹书铁券,谁敢不敬?书中提到的“丹书铁券”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强大?
“丹书铁券”的来源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授予功臣和重臣的特权信物,又称“丹书铁契”,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和“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高祖刘邦。刘邦原本是秦朝的亭长(掌管治安的小官),适逢秦末乱世,趁机而起,战斗多年,登上皇帝之位。建汉之初,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对曾经帮助他登上皇位的元勋给予了“丹书铁契”作为表扬。也就是说,史书中所载的“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用丹砂把皇帝和英雄的誓言涂在铁券上,放在金盒里,藏在用石头建造的寺庙里,以示庄严。
“丹书铁券”出现在西汉,但“丹书铁券”的前身——古人“剖符作誓”的信用形式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符”是“符节”,“誓”是“盟誓”。符节是封建皇帝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材料传达命令、征兵将领、应用于其他事务的信用凭证。一般情况下,符节分为两部分,双方各持一半,用时间进行检查,以证明真伪。根据符节的不同用途,其形状也有所不同:如铜马节用于邮递,铜虎节用于调兵遣将,铜竹节用于免税。盟誓是古人订盟立约的一种仪式:将血为盟,向天盟誓,然后将记录盟辞的盟书和牺牲埋在地下,如有违反,如此牺牲。
易“丹书铁契”在东汉时期被称为“丹书铁券”,并一直被使用。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向宗亲和近臣颁发铁券,甚至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作为护身符;隋唐时期,皇帝授予“丹书铁券”已成为惯例,其范围涉及开国功勋、中兴大臣、民族首领,甚至宠臣、内宦官也被授予“丹书铁券”;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王位,为了安抚民心,下令厚待柴氏子孙,给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这也是柴进家“丹书铁券”在小说《水浒传》中的历史依据。
唐代出土的丹书铁券
明初,朱元璋建立了历史上最完整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授权对象,明确了“丹书铁券”的权限范围。如其授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勋臣。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称号,并被授予“金书铁券”。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王位后,曾向邱福等26位“靖难”功臣颁发铁券。明中后期,功臣及其后裔仍不时获得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向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发了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除。
“丹书铁券”的外观
被称为“丹书铁券”,是早期的铁券是用朱砂填充的文字。“丹”是丹砂、朱砂,用朱砂填充文字,可以使颜色纯净,可以使颜色持久不褪色;以铁为优惠券(契据),取其坚固、持久的意义。在后代,铁券上的文字也用银或金填充,以表现出高贵和庄严。例如,在南朝梁时,用银填充,被称为“银券”;北魏时期用金填字,称为“金券”。
在造型上,唐代以前的铁券看起来像瓷砖;唐代以后的铁券看起来像筒瓦。在内容上,铁券的凸面上刻有受赠人的简历、功绩和标题,凹面上刻有免罪和减少财富的具体内容。铁券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券授予英雄,右券隐藏在内府。在特殊情况下,将两张优惠券结合起来验证真伪。
明代还详细规定了铁券的尺寸。明代铁券分为七等。各种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英尺,宽一英尺六英寸五分;其他铁券在高宽两方面大致减少了五分。
“丹书铁券”的权限
铁券的券文是以皇帝的名义雕刻的。唐代以前的铁券,券文比较简单,没有定制;从唐代开始,铁券上的文字就明显格式化了。从文献记述和铁券实物的角度来看,唐代至明代的铁券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记录铁券的日期、姓名、官爵和城市;二是记录被赠人对朝廷的功绩;三是皇帝赋予的特权,如免死次数;四是皇帝的圣话。有时候,券文上还有这样的誓言,“天不盖,地不载,国佐倾危”,以示信用。根据不同朝代的法律规定,持有铁券的英雄、重臣及其子孙后代可以享有皇帝赋予的许多特权。
从文献记载来看,汉代的铁券只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没有免罪条款,持有人违反刑法难得赦免。最近,在南北朝,铁券开始具有“免死”的功能。早期铁券的免死次数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到唐朝,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多达7次~10次;唐末,被赠铁券的子孙也可以用铁券免死1次~3次。
为有效遏制铁券特权,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令工部铸铁榜以成文形式限制铁券特权,功臣免死次数明显减少。魏国公徐达最多只有三次免死机会,大部分公侯不到三次。明朝法律规定,如果英雄去世,他们的子孙后代必须检查和检查祖先的铁券和内务府藏的铁券,并确定他们的功过,以确定他们的头衔是否可以世袭或删除。
收藏“丹书铁券”
历史上,各朝皇帝颁发的铁券很多,但存在的却极其有限。目前,大约有五张铁券: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颁发给吴越国王钱柳(如图所示),现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颁发给会川伯赵安的铁券,现藏在甘肃省渭源县文化中心;明英宗天顺两年 (1458年)给高阳伯李文的铁券,现藏于青海省档案馆;明宪宗成化年间颁发给保国公朱永的两张铁券,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这五张传世的铁券中,传承最久的是唐昭宗给吴越王钱柳的铁券,有几千年的历史。钱柳,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始人。唐末,钱柳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迁至镇海节使。后来,他击败董昌,占领了两浙十三州。他被中原王朝命名为越王、吴王和吴越王。896年,唐昭宗奖励钱柳攻击董昌,并特别颁发了铁券。
钱柳的铁券形状像覆瓦,纵向29.8厘米,横向52厘米,厚度2.41厘米,重约6.6公斤,嵌有350个金字,文字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很好,上面的金字大部分都剥落了。铁券上记载的主要内容是被赠人征求董昌的功绩。由于其卓越的战功,“清恕九死,子孙三死”(即皇帝可以免钱柳九死,子孙三死)。
揭秘古代[免死金牌]:什么样的古代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