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今河南人,东汉末人,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贡献。曹操在征服乌丸时病逝,年仅38岁。他被称为贞侯。历史书称他为“天才战略,世界奇迹”。
诸葛亮,今天的山东人,三国时期的蜀汉总理,为了帮助蜀汉的政权,努力工作,致力于死亡。发明了木牛马、孔明灯等,并改造了弩,称为诸葛弩,但弩十弩。他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去世。
事实上,郭嘉和诸葛亮不仅作为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的阵营中也有着相同的分量。
得到诸葛亮后,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曹操得到郭嘉后的说法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备临死前,是托孤于诸葛亮;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未来事属之”。只是郭嘉英年早逝,我们看不到那一天。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郭嘉这颗将军不像诸葛亮那么明亮。诸葛亮从26岁出山到54岁去世,为刘备集团服务了28年,还有11年是大权独揽;郭嘉只为曹操集团服务了11年,但他的职位不过是军师祭酒(参谋)。两个人施展才华的条件真的不一样。
然而,郭嘉虽然只有11年,却留下了辉煌的成就。郭嘉在曹操军中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统一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军事成就显得乏善可陈。用周泽雄先生的话来说,他对付了马腾和韩遂的几个“草寇型军阀”。对付孙权、刘备这两个“枭雄”,就有点力不从心,在赤壁还差点被烧得焦头烂额。当然,刘备反败为胜,不仅仅是诸葛亮;曹操事业受阻,不仅没有郭嘉。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个人的角色。但郭嘉的死对曹操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曹操败退赤壁时,曾仰天长叹,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句话:“郭奉孝在这里,不让孤独!”
[img]119879.jpg' />
当时曹操要消灭袁的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中国,不征伐乌丸。但是乌丸不容易打,很多人不提倡打,反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他们认为袁尚只是一个狼狈逃跑的“亡虏”。乌丸是“夷狄”,“贪而无亲”,在哪里可以帮助袁尚?所以不需要打。其次,他们认为乌丸地处偏远,一旦我军远征,刘备一定会鼓励刘表趁机偷袭徐都,“万一发生变化,事不可悔”。所以不能打。
然而,郭嘉认为他可以打,应该打,赢,所以他主宰了这场战斗。郭嘉认为,首先,乌丸很远,但很远,他们必须“依靠它”和“没有设备”。假如我们出其不意,突然袭击,一定会让他措手不及,所以“可以破灭”。第二,袁绍家族的影响不容小觑,三郡乌丸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一旦他们团结起来,“招死主之臣”,“成为觊觎之计”,恐怕青州和冀州不再是我们的了。至于刘表──这是第三点,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坐谈客耳)。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所以他对刘备很有防范性,不知道如何对待刘备。委以重任,怕自己控制不了;不要重任,刘备肯定不会真心帮助他。@ 尽管我们“虚国远征”,但我们不必担心后院火灾。曹公你放心吧!
后来事情果然如郭嘉所料。现在,不难看出郭嘉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绍、吕布、孙策、刘表、袁尚、袁谭,才敢迭出险招。难怪曹操说郭嘉“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其实时事、兵事都是人事。只有精通人事,才能理解时事和兵事!
不难想象,在赤壁之战中,如果郭嘉还活着,他会出人意料地获胜,让曹操转败为胜,化险为夷。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想说“郭奉孝在这里,不要让他孤独”。不幸的是,郭嘉当时已经不在了,否则恐怕历史必须重写,《三国演义》必须重写。即使郭嘉没有“回天之力”,他和诸葛亮之间至少会有一场“智斗”的戏。
既生瑜 何生亮:三国第一谋士郭嘉,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