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儿子:杨淑妃出生的赵是7岁,全皇后出生的赵显4岁,余修容出生的赵敏3岁。谢太后召集群臣讨论立帝。大家都以为杨淑妃出生的赵年纪大了,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子,所以赵显被立为皇帝和恭皇帝。这时候恭帝还年轻,所以太皇太后谢氏垂幕听政,但朝廷的实权其实还是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宋朝的灭亡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是不可逆转的,恭帝即位不到两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宋室江山,最后失去了孤儿寡母手中。后人写诗讽刺道:赵显即位时,宋室江山风雨飘摇。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控,宋朝统治瘫痪。
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一直威胁着南宋国家的生存。而朝廷则是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皇帝国的叔叔贾似道。他为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了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了六年,朝廷却不知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门户大开,1274年20万元军长直奔江南。此时,宋度宗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是恭帝,年纪太小,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无法掩盖秘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路上被杀。经过这场战役,南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正规军。朝廷不得不向世界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世界各地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诏泪”,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张世杰一起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差距很大,当时大量的大臣官员都投降了元军。元军很快被杀到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施了大屠杀,全市只剩下七人幸免。1276年,谢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谈判破裂后,看到临安实在守不住,不得不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人民,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没收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大量财宝、器物。此时赵显还不到六岁,就莫名其妙地和母亲、祖母等朝官、宫廷人员一起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来到北京,很快,忽必烈召见了他,并被封为英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安置得很好。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摧毁后,完颜皇家宗室全部被杀,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室投降元朝后,基本没有加害。从蒙宋之战以来蒙古人不断招降南宋就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一点上的善良,100年后朱元璋反元时,元顺帝和宗室才能安全地从北京返回沙漠。
虽然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仍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们到处都受到监视,总是得不到自由。此外,南方的情况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拒绝降元。谈判中被拘留时,他偷偷逃回江南,再次举兵反元。有一段时间,江南甚至中原的群众呼应了这一点。元军派出40万大军进剿。两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鸿范俘虏。忽必烈考虑到这个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想招降他以稳定人心。南宋前左丞相张弘凡和留梦炎先后未能招降。第三次,他们打电话给北京的赵贤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皇帝”来时,他们曾经是君臣,今天也是囚犯。感觉这一点,痛哭流涕,北跪在地上,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看到这种情况,“沉默”,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不知道。后来元朝丞相波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后,也只好成全他的忠魂烈志。
[img]115711[/img]
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的幽禁生活一定枯燥单调。赵显被俘后的历史记载很少,只有一些零散。据记载,赵显1282年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英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并不打算养育他们的母亲,正计划为他们找到一份“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母全皇后被命令出家为尼,“英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一对母子都是元朝安排出家的,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分离。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此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记录,但藏文材料中偶有痕迹。19岁时,赵贤在西藏喇嘛庙出家,获得了“合尊”的称号。从那以后,为了忘记昨天的悲伤,他致力于学习藏文。果然,皇帝没有辜负那些有爱心的人。此外,赵家的人也有这种遗传文化素养。多年来,赵贤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将中国佛经翻译成藏文的翻译家。他还担任萨迦大寺的总持人,成为当时西藏的佛教大师。他到处讲经,致力于研究佛教。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和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上留下了题词,自称“大汉王和尚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名单。成为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在想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的形象,看起来像汉人,类似宋恭皇帝赵。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去过西藏,待了几个月,向赵显请教佛教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就怀孕了,后来是元顺帝。后来朱元璋把元顺帝存在沙漠里,不打算消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中有这句话:“到治三年四月,赐英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因此,有人认为:“英宗至治三年后,英宗至治在河西被赐死。但也有人以“赐英国公”为独立成词,不是被赐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宋恭帝暴死,后面的“诏僧儒金书藏经”渲染了朝廷的礼貌。无论如何,元英宗治了三年,也就是公元1323年,宋恭帝结束了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今年他54岁。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期间再也没有踏入过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和酥油的甜土寺里,在星月流逝的念经日程中,故国的记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不是就像李后主持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失望一样?是不是就像祖先宋徽宗赵霁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马蹄香”的黯然回忆?宋太宗当年幽禁李后主,可曾料到他的子孙也有这个归宿?北海风霜,西藏念经难道不是李后主的刻意行为吗?在高山陡峭的喇嘛庙里,坐在地上的僧侣们可以看到西湖的荷叶和临安的梅花可以看出,在哪座寺庙的油灯下扭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走了?
宋代最后一位皇帝:先投降,再出家,再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