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乱世的前提是除暴安良,这是曾国藩一贯的理念。所谓积玩之后,振之以猛;希望良民有安生之日,即使以残忍和残忍的名义,也不敢辞职..曾国藩的残忍为他赢得了“剃须”的绰号,但也稳定了湖南的局面。
[img]92208.jpg' />图片来自网络
7月25日,曾国藩在安徽省太和县小池驿闻讣告,28日赶到九江,准备雇船溯江,走水路返乡。在九江,他收到了江西方面的奠银千两,救了他的急。起航30天,却遇到顶风,到湖北黄州300里的水路,花了11天时间。于是改走旱路,8月12日抵达省会武昌,“了解湖南新闻。长沙被围危急,道路梗阻,旅行不通,悲痛焦虑。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尽快回家。14日从武昌出发,18日到岳州,然后绕道湘阴、宁乡,终于在8月23日回到湘乡老家。
回家那天,“我在腰里的新房子里哭泣。二十五日至白杨坪老房,敬拜五祖星冈公墓。“当时,长沙的攻防战已经开始。就在他回家的前一天,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在袭击长沙南门时中枪受伤。太平军像野火一样奔跑,席卷湖湘,走到哪里,不能向近。幸运的是,湘乡不是太平军进军的必经之路,逃过了这场灾难。俗话说,小乱住城,大乱住乡,国藩回到乡下,反而更有安全感。在给滞留在首都的家人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相当自信:“我曾经家人都习武术,外姓也很善于打人,土匪绝对可以无所事事。粤匪之气虽恶,我远处万山之中,孔道不当,也断不受其蹂躏。对于当地官绅请他出山主持湘乡团练,他态度消极:“始克释玛素,更墨志(黑丧服)。古代礼制:在家守制应服白丧服,夺情出征则服黑),若迅趋县城,既不能马虎入门,又不能更墨志,显干大怒。但出于保卫桑梓的道德,他答应参与,但也只是参与了最后的讨论。
九十月间,太平军多次穴地攻击长沙城不克,粮食供应逐渐匮乏,于十月十九日撤围北上。太平军在益阳俘虏了数千艘民船,于是划船直奔岳州,清军不战弃守。太平军于12月4日从水旱两路进入湖北,征服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布政使梁星源等大批军政官员死亡。由于战场的转移,湖南突然放松了很多。但曾国藩在这个时候,接到了皇帝下达给他的新任务。咸丰2年11月29日,军事机械办公室向当时的湖南巡抚张良基发送了一份上述文件:“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隶属于湘乡,闻到他的身份。他必须熟悉湖南的当地人情。他命令他帮助处理该省的团练村民和搜查土匪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半个月后,曾国藩接到张亮基的咨文,立即准备疏推辞。当朝廷急需用人时,为什么会发生国难?这是儒家孝道不可或缺的。
[img]92209[/img]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实践儒家,曾国藩非常重视孝道,更不用说他的母亲了,她已经12年没有见到她了。他感到内疚。母亲只埋葬了几个月,在热孝期间出山工作,既违反了礼仪制度,也违反了孝道,他永远不愿意。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咸丰元年,曾国藩的好朋友江忠源丁的母亲担心回国守制,恰逢朝廷派大学士赛尚阿到广西督师。“湘阴左宗植方官内阁中书,素悉公(即江忠源),为大学士齐俊藻说:江可以靠贼。祁公荐之。赛尚阿公遂奏调军前派遣。“曾国藩得知这个消息,非常不同意,曾去信责之以大节,劝江不要轻易出山。进退出处,为朋友谋这样;现在轮到他了,如果尊朝夺情出山,自己难道不会成为口是心非的恶棍吗?因此,在得知武汉失守的消息后,曾守制之心还没有动摇。接到张良基咨文两天(12月15日)后,他给予了感谢,并准备把折稿寄给留在北京师傅照顾他的小妻子和叔叔欧阳秉泉,让他把自己的意思比作北京师傅的朋友,比如袁佳三、毛鸿斌、李吉云、邵一辰、李鸿章、吕贤基等。,并要求他们不要把他推荐给朝廷,把他陷入不孝之中。奏疏和书信都写好了,正要发出,郭嵩韬的到来和父亲竹亭公的训诫,却让他改变了初衷。
曾文正公典试江西,奉太夫人忌南归。时贼方围长沙,文正公旋奉旨帮助团练。解围后,嵩韬驰吊文正公家。到湘乡县,朱石翘(孙怡)方为县宰,为(我)发官(轿)夫两班,凡百二十里,夜半抵文正公宅。已有疏力辞,并对张石卿(即张亮基,石卿为其字)中丞保持沉默,力陈不能出义,专使赴省,束装将行。嵩韬力止之,不能。以力保桑梓之友言之太翁(即曾父竹亭公),召语文正公,以嵩韬之言为正。(文正)立即收回所有稀疏物品,定计赴省。
[img]92210.jpg' />图片来自网络
12月17日,曾国藩起步赴省,21日抵达长沙,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为什么曾国潘要坚持国难先守孝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