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晚年在监狱里,要求侍者给他剃头。在侍者离开的间隙,李志用剃刀割断了喉咙,但他没有吞咽,留下了一段对话。侍者问:和尚痛苦吗?答:没有痛苦。问:和尚是如何割伤自己的。答:70岁的男人想要什么!据袁中郎记载,李志自杀两天后,他开始摆脱痛苦的海洋,结束了他悲惨而激动人心的生活。
[img]53362[/img]
李志,号卓武、温陵、龙湖等,是明朝著名的异端思想家。由于他的大胆和异端思想,他被正统人视为“叛乱”和“混乱”。他的书被当局禁止,他也被关进了监狱。李志的悲剧不仅在明朝历史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事件。
李的母亲早逝,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学习。十二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讽刺轻视农业的孔子的文章,为他未来激进的思想奠定了基础。中举后,他担任过各种官职,最后在云南担任姚安知府时辞职。后半生,他基本上依靠朋友的支持,埋头于书本。我留下了《焚书》和《续书》等着作品,正是这些作品给他带来了致命的灾难。
晚年,李志居住在湖北麻城,气味与湖北“公安三元”相似。三元中的弟弟袁中道为他写了几千字的《李温陵传》。称他:“中间外冷,风骨棱角。性很急;好面折人过,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几句话,便使李治的性格跃然纸上。李志是一个内热外冷,不讲情面的读者。而李治的性格更是让袁中道自叹不已,认为李治为官清正,不好色,见识深厚,善于读书,刚毅正直。而这五种品格是自己学不到的。
[img]53363[/img]
李志之会引起士大夫的反感,这与他无情地揭露道学的虚伪有关。在《焚书与焦弱侯》中,他说:“他们认为周、程、张、朱都谈道德,心存高官,致富;但是,他们已经得到了高官的巨大财富,他们仍然谈论道德和仁义。所谓的正统人,以周敦颐和程朱理学为一派,嘴上有一套,做另一套。这种不礼貌、近乎声讨的号召,会让虚伪的道教家坐卧不安,必须死后快。
李邈骂虚伪的学者也很开心:“如果你能诗,你就自称山人;不幸的是,如果你不能诗,你会辞去山人,以圣人的名义。”能写诗的夸自己是诗人,不会写诗的夸自己是圣人。他还说:“今山人,叫商人,其实不持文;如果叫山人,不是公卿之门,所以可以便宜一点。”明明骂喜欢爬龙附凤的伪隐士,假士人。
李志的一根筋性格有点像《皇帝的新衣》中敢于说出真相的小男孩。而这种不讲情面的脾气,在现实生活中,招人嫉妒,可谓“天地不容”。正是这种不顾一切的直肠性格,李治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他和学者耿定理很投缘,住在他家里。不幸的是,耿定理死得很早,李志和他的哥哥耿定理与水火不相容。正是因为他和耿定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img]53364[/img]
也许,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李志的异端只揭示了一些事实的真相,他否认了圣人的权威。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并提出了孔子对是非等不同的学术观点。然而,这种具有明显反叛精神和质疑封建传统价值观的反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就是他悲剧的命运。
他的朋友焦红在《焚书》的序言中说:“洪甫(李志字)快口直肠,目空一世,过于愤怒,不顾人有违者。然而,如果你犹豫不决,人们会违背诺言,在焚烧中说话,这也是可悲的!”知人不如朋友,焦红的话可谓一言两语。
李治割完脖子还在聊天:七十老翁为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