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揭露春秋战国历史上最幸运的诸侯国是哪个?

长期以来,春秋战国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烟消云散,公元前221年的齐国最终灭亡。然而,即使秦始皇统一中国,也有一个诸侯国幸运地保存了下来,直到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废除。但此时,它已经在中原生存和繁殖了838年,仅在它灭亡三年后,繁荣的大秦帝国就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中!卫国是这个幸运而神奇的国家。

[img]51310[/img]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元和姓汇》和《通志氏族略》,周武王灭商后,在康邑封了弟弟(文王幼子),世称康叔。三监之乱平定后,周公(武王之弟)将原商都周边地区和殷民七族封为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以下是其800多年的总体发展轨迹:

康叔叔下传了七代到魏,他用大笔钱贿赂了周夷王,卫国成了侯爵。当他下传两代到卫武公42年(前771年)时,卫国帮助周朝东迁,晋升为公爵。在武公时期,卫国相对强大,政治也非常清晰。武公在位55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庄公在位。卫庄公在位23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卫桓公继位。桓公溺爱他的弟弟州,导致他在位16年(前)
717年)被州诉杀害。桓公之后,弟弟宣公杀州号召继位,19年后去世。

卫宣公时,卫国各公子争夺君位,导致继承宣公的卫惠公在登基三年后被赶走。八年后,惠公复国,聚集燕国攻打周天子惠王。惠公在位31年后去世,儿子卫一公接替了君位。易公非常渴望贫穷和奢侈。他喜欢鹤,不理朝政。第九年,北狄侵略卫国。易公被杀,卫国几乎死了。

[img]51311[/img]

图片来自网络

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文公复国迁都楚丘。文公在位25年去世,儿子卫成公即位。当初文公对晋文公不礼,导致晋灭卫三年(前632年),差点被毒死。成公回国后做了35年国君。后来是卫穆公。穆公在位11年去世,儿子卫定公即位。定公即位12年去世,儿子卫献公即位。献公十八年被赶走,十二年后复辟。献公在位33年去世,儿子卫襄公继位。襄公在位9年去世,儿子卫灵公即位。

灵公在位42年后去世,孙子卫出公打败父亲快启自力更生。前492年—
前477年这16年卫国公室大乱,出公父子不顾名分争夺君位,使卫更加弱小。出公在位37年去世,他的叔叔卫悼公攻打出公王子,成为卫军。悼公在位五年后去世,儿子卫敬公即位。敬公在位19年去世,儿子卫昭公继位。赵公在位6年后被卫怀公杀害。怀公在位11年,被慎公杀害。魏慎公年间,三晋强盛,魏依附赵国。慎公在位42年去世,儿子卫声公继位。

[img]51312[/img]

图片来自网络

声公在位11年去世,儿子卫成侯即位。卫自贬侯爵十六年(前346年)。成侯在位29年去世,儿子卫平侯在位。平侯在位8年去世,儿子卫嗣君继位。五年前(前320年),卫国自贬爵号为君。此时卫国只有濮阳。四十二年后,继位的儿子卫怀君继位。怀君朝魏王三十一年(前254年)。魏安厘王杀了怀君,灭了卫国。魏国前252年让卫国复国,魏王立的女婿卫元君即位。秦国占领濮阳十四年(前239年),迁徙卫国于野王。

元君在位23年去世,儿子君角继位。九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卫国因弱小而继续存国。君角二十一年(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卫立国838年,传35君。“木秀于林,风必摧”,卫国之能幸存,正是因为它的弱点,不引人注目;此外,它善于在大国之间逢源,能够面对现实,自由进退。
卫国的运气正好印证了老子这句名言的正确性,对今天的人们为人处事也没有启示。


揭露春秋战国历史上最幸运的诸侯国是哪个?揭露春秋战国历史上最幸运的诸侯国是哪个?

,,,,,,

  • 孙武的传奇人生:孙武亲指挥过几次战争?
  • 孙武已经在军事生涯中工作了30年。司马迁评论孙武说:“西破强楚,入营,北威齐,晋,著名诸侯,孙子和力量。”毫无疑问,人们...

  • 桃花夫人息桂倾城 让三国君主争风吃醋!
  •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如雨,美如云。英雄可以称之为文化,美也可以称之为文化。西施献身于国家,昭君为国家结婚。李师师...

  • 李牧,战国时期第一个抗击匈奴人的人:匈奴人十多年来一直不敢犯罪
  • 很多人都知道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是秦国的白起、王健和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四个人的军事水平和成就各有优势。但说到北击匈奴...

  • 皇帝也很难: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误国的女人?
  • 半信史时代在传说时代结束后开始。在半信史时代,事实成分大幅增加,部分得到了考古学家发掘成果的支持。但仍有许多属于神话...

  • 齐桓公在春秋霸主中得到了什么神物的帮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执政期间,他选拔人才,实施改革,尊王熙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

  • 兵圣孙武身上待解的八大迷团:孙子可能没有其他人。
  • 在讨论孙武的一生行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孙武近千年的经历 争论是否及其真伪。由于魏晋以后《孙膑兵法》的怯懦,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