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服从;曹睿认为司马懿只是老臣之一,不太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乎没有人能和他相处;在洛阳朝,曹真、曹休等皇室亲戚,陈群、华歆、王朗等重要官员,权力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对他非常警惕。刘备托孤的时候,让儿子对诸葛亮做父事;曹操早就留下了“司马懿鹰视狼顾,不付诸兵权,长期为国家大祸”的评论。
[img]42622[/img]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诸葛亮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曹魏;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北伐;也只有一种手段,那就是诉诸武力。司马懿知道魏之患在蜀,而不是吴。防蜀比防吴好,但从曹丕开始,攻吴的心比攻蜀更重要。司马懿知道魏强蜀弱,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蜀必败,但朝野上下,势傲火焰盛,求必克。他知道,功高不仅会震撼主人,还会引起同事的嫉妒和适度的让步,以免暴露自己的锋芒,但人们不能认为他不是一个重要的力量。
从长远来看,我们不应该急于与诸葛亮作战。我们可以在耐心等待中获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我们必须战斗。我们应该看到他在野外的成就。他还知道,一旦他太辉煌,同事们的嫉妒不是一件小事,主人的怀疑就会更加可怕;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可能会被废除回家,失败。
[img]42623[/img]
图片来自网络
@ 他要把握住,赢不了大赢,输不了大输,攻不了太多,守不了大守的分寸感,比诸葛亮难多了。由此可见司马懿的心机,他在荆棘丛中的谨慎,以及善处左右的策略。当时诸葛亮、鲁迅和他这三位可以称之为棋逢对手的教练中,应该说他处境最艰难,@ 在政治上,他也包括在军事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循序渐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带一个多月的粮草,粮食吃完了,战斗也打完了,就得撤了。@ 他是追求速战速决的典型短期行为者。司马懿不仅要打败诸葛亮、蜀国,还要打败吴国、魏国,成为司马世界的统一。他的眼睛比争夺几座城市要大得多。
[img]42624[/img]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懿不仅是诸葛亮在军事上难以对付的对手,而且在政治上也表现出色。他知道诸葛亮必须取武都、阴平,然后派郭淮、孙礼攻打蜀兵。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定有这个举动,亲自率领兵马,袭击郭淮、孙礼后,前后进攻,魏兵大败。武都、阴平失守后,司马懿预料诸葛亮不在营中,定去两城安抚人民,派张合、戴陵去夺蜀寨。诸葛亮没有离开村子,为偷袭设置了一个包围圈。此时司马懿以开阔的胸怀和大家的气度,承认“孔明智在我之前”。不怕承认失败的对手,令人不寒而栗。难怪孔明先生叹了口气:“彼知我也。”
真正的司马懿不怕承认失败:战略胜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