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诚实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决心聪明,敢于为人民申报不公。因此,它被称为“包青天”和“包公”。北京师傅说“关节不到,阎罗包老”。后人把他当神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明星的转世。因为人们传播他的黑脸形象,他也被称为“包青天”。
在中国,没有人知道包拯。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刚直不阿,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形象流芳百世。翻看历史书,记载最多的是包拯治理开封府的事迹:敢于惩治权贵的违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官的傲慢,及时惩治流氓刁民,让民间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谣。事实上,史书也记载了包拯“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等道路运输使。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三司副使期间,他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在经济上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然而,历史书很少记载包拯对官僚机构的臃肿和冗员泛滥,导致了对人民、人民、社会腐败的尖锐攻击和其卓越的政治愿景的剥削。
近读史书时,记载了《包拯集·论冗官财用等奏》中的一段文字,犹如启发,极大地启发了它。
[img]407944[/img]
在担任开封知府之前,包拯只是一名普通官员。但当时,他敢于公正地说话,上疏法院,为人民服务。在这篇文章中,包拯列出了官僚机构庞大、各级冗员复杂、财政来源枯竭、人民不堪重负等严重现象。
他指出,在宋真宗景德和祥符年间,世界上共有9785名文武官员。然而,当朝(宋仁宗嘉佑年间)的内外官员总数已达17300人(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大观三年人口约11275万。因此,嘉佑年间的人口不会少于1亿,所以估计当时的官民比例在1亿左右:5500)这还没有统计出没有被派遣的北京官员、使臣和守选人,官员增加了一倍多!回顾历史,他说唐尧、虞舜时代只有100名官员,夏商时官员数量翻了一番;周朝六官设立,官员及其下属逐渐增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县制,设立了三十六县,县下设县,官员大量扩大。到汉、魏、隋唐,官员更多。然后他笔锋一转,指出前朝“虽然设官浸多,但并不像本朝那样繁琐。”
那么,这么多繁官冗员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包拯指出,除朝廷命官外,一个是“台寺小官”,即皇家官员台、大理寺、中国书法监督管理局等下属机构增加的官员和政府。二是“府监之杂工”,即各政府为自己办事方便而增加的勤杂官员。三是“阴序之官”,即因祖上当过官、立过功而受封的家属子女,或因关系受到照顾的亲属、官亲贵戚。四是“进纳之辈”,即用金钱或购买或捐赠的官员、衙役等。同时,国家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次录取1000多人。
北宋冗官现象有其封建王朝的制度共性和时代特征。在北宋初期,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伪造和保留”的方法。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保留旧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平行的新机构,相互约束。这样就形成了“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的现象。结果一是官名与实际职权不一致,职责不明,上下推卸,相互推诿,政事淹没;二是机构复杂,相互约束,导致重床叠加,闲官过多,效率低下;三是造成冗余,耗尽财力;四是造成寄禄官制度混乱。这种不同于前代风格的秩序体系和职务分离,大大增加了平庸腐败的官员。
[img]407945[/img]
面对各种官制慢弊和财政尴尬的局面,自真宗朝以来历朝有识之士大多要求“去冗余”、“减费”、“裁官”。尤其是仁宗之后,问题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当时,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官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改革症弊。范仲淹向仁宗条陈十事,主持“庆历新政”,创新官治。包拯也是一位有识之士,强烈要求改革弊政。
在这篇文章中,包拯无忧无虑地指出,目前全国有州县320个,县1250个。只有五六千人按定额用官,现在已经三倍多了。“食禄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国计民力安得不尴尬!“吃国家工资的官员越来越多,耕地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国家财政资源和人民物力更加匮乏。现在国家的年收入是前朝的两倍多。此外,祖国征收的税目只是实物,后来在征税时将实物转化为金钱,使税户在常税之外增加了五六倍的税。包拯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重率暴敛,日甚一日,何穷之有!“方今山泽之利耗尽,征赋之入尽”,“输者已耗尽,取者不足,大本安所固哉!“税率已经很重了,政府横征暴敛越来越严重,没有止境。土地不会增加,纳税人一无所有,官员多,消费多。从长远来看,国家的基础能稳定稳定吗?
包拯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勇气一针见血地指出:“欲求其弊,当治根,在乎减少冗杂而节约用度。为此,他强烈建议“澄清冗余”,裁减多余的官员和勤杂人员,严格的科举制度,免除科举考试名单中未知的一切。同时,建议停止不急需的建设项目,减少宫中过度奢侈,节省朝廷内外多余的不正当费用。包拯警告说:“若冗杂不减。用度不节,虽善为计,也救不了!“如果这些多余的官员和勤杂人员不减少,国家支出不节省,无论计划有多好,都无法挽救现状。
[img]407946[/img]
今天,当我们阅读包拯的文章时,我们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包拯“以世界为己任”的忧国忧民之心。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真的很有价值。不幸的是,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包拯上疏后的结果,我们也不知道宋仁宗读完这首歌后的感受和举措。当然,作为封建皇帝,我们必须遵循为地主阶级提供广泛支持的政策,以避免宋代官僚政治中冗余官员灾难的核心问题。最多,在维护宋朝统治的前提下,采取治标策略,对机构设置、职守调整、清理等级进行一些“微调”。据史料记载,宋神宗今后开展了“元丰改制”社会改革运动,对中央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调整和精简,成为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所以,前一代元丰的范仲淹、包拯等有识之士的辛勤工作并没有白费。同时,包拯“澄清复杂”的思想也为当代中国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也是我们今天怀念“包青天”的另一个原因。
黑面包青天:看看包拯如何谴责北宋冗官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