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一个状元,经历奇特。他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他赶上了末世,本可以投靠清朝,但他很有节气,不愿意当降臣。他是明末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
[img]377358' />
杨廷鉴是一个奇怪的人,不仅是他的高中状元,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经足够传奇了。杨廷鉴的祖先是东汉太尉杨震。他在古代承认了许多祖先,但杨廷鉴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杨震33世孙杨世英在南宋绍定年间从临川迁徙到前黄,世代繁衍,以农业和阅读为家。前黄离武进很近。许多历史资料也被称为杨廷鉴是武进人。
他的奇怪之处在于,当他没有通过这门课程时,他已经在江南名列前茅。当时他的才华和性格备受推崇,有人说他“从小学习勤奋,不擅长鲜衣”。他的老师是尚书孙慎行和尚书副都御史张清惠。作为一件布衣,杨廷鉴的经历确实有一些传奇,可以以这样的朝中大员的名义拜访。
[img]377359' />
当朝廷参加科学考试时,杨廷健碰巧遇到了他的老师张庆辉,他也被宣布进入朝鲜。师生们一起去了北京的路上。张庆辉对他的学生寄予厚望。他说:我们老了,名声对你来说是很自然的。现在国家事务正在衰落,这取决于你们年轻一代。(科明军有自己的,我们的阶段远远大于这个阶段)
今年是1643年,也是明朝最后一次开学取士。在路上,杨婷认出了自己的老师,途中去看望孙奇峰。孙奇峰是杨廷健父亲的好朋友。他有着深厚的理学技能,住在河南。但这次访问有点出乎意料。
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正好抓住了杨廷鉴。
[img]377360' />
农民军不知道杨廷鉴有多出名,他有什么能力,但当他看到自己是一名学者时,他必须留下他当顾问。虽然李自成当时势头很大,但农民军也缺乏墨水文人。杨廷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以忠诚为准则,不敢加入农民军。
农民军没有让他难堪,但他仍然留下来写口号。就这样,杨廷鉴免费制作了一段时间的文件,并为农民军写下了“均田免粮”、“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不纳粮”等标语。
杨廷鉴获得农民军信任后,终于找到了离开河南北京师的机会。他拜访了父亲的老朋友,在为农民军工作后,他成功地赶上了会议。
[img]377361[/img]
凭借杨廷健的才华,通过会议考试自然没有问题。过去的宫殿考试通常在第二年举行。当时军事情况紧急,宫殿考试紧随其后。在金銮殿,崇祯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人才?与其他士兵不同,杨廷健是一名高级官员和农民军的经验。因此,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取士先品行,再文辞,用人贵、朴实、廉价,竞争邪恶,无论门户..
崇祯欣赏这一观点,但杨廷鉴的选人观还没来得及验证对错。第二年,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img]377362' />
农民军再次见到了杨廷鉴。此时,一个是新兴的政权,另一个是刚刚成为翰林院的状元。再加上之前的合作关系,是时候擦出火花了?然而,杨廷鉴仍然不愿为大顺政权效力。他偷偷离开首都,在一场战争中辗转反侧,回到了家乡。
一直有传言说,清军入关后,杨廷鉴为清廷效力,出来当大官。为此,很多文人在他身后入选当地先贤祠时挖苦讽刺。然而,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家谱,杨廷鉴在清朝都没有任何记录,甚至他的官职和时间都是空白的。@ 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状元并没有成为清廷的降臣。
[img]377363[/img]
事实上,清廷也多次招募他为官。顺治入关后的第三年,清廷征召杨廷鉴,但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在顺治七年后,洪承类推荐杨廷鉴为官,他以母亲丁忧而拒绝。顺治九年,皇帝亲自询问杨廷鉴的同乡和儿子杨大坤,询问杨廷鉴的病情,并再次请他出山,杨廷鉴拒绝了。他以自己的名气在当地开办学校,舍粥救灾,做了很多好事。
明朝杨廷鉴为李自成写了一个口号,为什么拒绝当清朝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