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
五个月后,叛军攻占长安,并将数百名被抓获的梨园弟子送往洛阳。今年秋天的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旁招待了大臣们。乐工雷海清扔掉了乐器,西望长安痛哭。安禄山肢解了公众。这件事传到了被关押在洛阳的王伟的耳朵里。王伟赋诗叹了口气:“万户悲伤的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入宫中,凝碧池头奏管弦。”
到德国二年(公元757年)10月,唐军收复了洛阳。王维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亡国的痛苦。此外,王缙,一个在平叛中做出贡献的弟弟,愿意削减官职来赎罪,这是朝廷原谅的。
失去官职为哥哥赎罪的王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另一个东都留守。
帮助李光碧守太原做出巨大贡献
河中(今山西运城)人王缙,“少好学,与哥维早以文翰命名”。
安史之乱发生后,王瑾被任命为太原少尹,帮助李光碧守卫太原。至于他在太原保卫战中的表现,《旧唐书》中只有几个字“功效战略,大家都推先”,但我们可以从太原保卫战的悲剧中推断出,这八个字的含金量确实不小。
到德国两年(公元757年),叛军将军史思明和蔡希德发兵10万围攻太原,试图占领太原后,北进夺取唐肃宗所在地的灵武。
[img]375629[/img]
当时太原只有不到1万民兵,1万到10万民兵。民兵对正规军的实力差距可想而知,危险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光碧带领太原的军民一次又一次地抵抗叛军的进攻。后来叛军内讧,安禄山被杀。他的儿子安庆绪被称为皇帝,史思明退役,蔡希德惨败,太原围攻解决。
不仅信佛,还影响皇帝信佛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一开始不信佛,后来崇拜佛教,导致“中外臣民承流相化,都浪费人事,奉佛”,受到王缙等人的影响。
唐代宗曾问王瑾等人:“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王瑾和其他人回答说:“如果不是因为普通的繁荣,唐朝的国运怎么会持续很长时间?”他们举了安禄山被儿子杀害的例子,以证明因果报应确实存在。
因此,唐朝宗崇拜佛教,朝廷内外的官员和人民争相效仿。《旧唐书》记载:“皇帝的信越多,公卿大臣既挂了工业报,又丢弃了人事,所以大历刑政太晚了,这是有原因的。”王瑾等人在政治混乱中无法逃脱这种关系。
例如,唐代宗下令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这花费了大量资金。为了筹集资金,王锦实际上将中书省的文件发给了和尚,让他们在全国各地筹集资金。
依附元载,被贬瓜州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东都留守的李光碧死于徐州。王缙被任命为新任东都留守,很快晋升为河南副元帅。在洛阳,他唯一留下的“政绩”就是“请减军资金40万贯修东都殿”。
除了当过东都留守,王瑾还当过卢龙节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等官。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门下的平章事,“时间元载用事,缙卑附之,不敢违抗”。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缙依附元载,两人都是非常贪婪的宰相——元载的妻子和孩子,王缙的弟弟妹妹都争相收受贿赂。两人还将政府事务委托给他们信任的官员。如果他们不讨好自己的孩子和知己,他们就不能进入仕途。
唐代宗想杀元载和王缙,怕泄露消息,就私下和叔叔左金武卫大将军吴凑谋划此事。当他们担心没有借口的时候,有人指责元载和王缙晚上祈祷祭祀,计划不当。因此,唐代宗命令吴凑在政府大厅逮捕元载和王缙,并要求官方部门的尚书刘燕和御史医生李涵审理此案,两人服罪。
元载在万年县自杀,王缙一开始也被赐死。多亏刘晏的争取,他被改判贬为瓜(kuò)州刺史。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王缙被任命为太子宾客,留在司东都,再次来到洛阳。82岁时,王缙与世长辞。
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受贿差点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