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被唐玄宗驱逐出朝廷。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和你分享以下故事。
天宝元年(742年)8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心丧气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从山东兖州出发前往长安。到达长安后不久,他在金銮殿受到玄宗的隆重接待。虽然玄宗没有为李白安排任何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这种临时候补的身份给了李白接近玄宗和杨贵妃的机会。
有证据表明,李白进入宫廷后,确实是一位优秀的“供奉翰林”。当年10月,玄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玄宗将杨贵妃带到历山温泉宫,李白奉命侍奉,并写了《侍从游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宫中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用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在酒店喝醉了,但被抬进宫里,冷水泼面后,他瞬间写了十几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很开心,欣赏有加。仲春,玄宗游宜春园,李白奉命跟着写《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歌》。晚春,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还一口气写了三首诗,歌颂杨贵妃的美丽。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花想容,春风拂阈露华浓”可怜的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杨贵妃的美丽魅力,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夏天,玄宗划舟白莲池,李白奉命写《白莲花开始》。除上述作品外,李白还写了其它应制作品。从玄宗的频繁征召和命令他写诗来看,他对李白的敏捷诗才非常满意。另一方面,李白也完全胜任供奉翰林的职务。
可以合理地说,唐玄宗李隆基不应该让李白离开。然而,李白回家了。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朝廷和长安。李白只供奉翰林一年半。
[img]120894[/img]
所以,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书》本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还山”),“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李白“知道自己不能接近”,也就是说,皇帝周围的人讨厌李白,不能容忍他留在皇帝和朝廷;李白本人也意识到留在朝廷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周围的人,比如杨贵妃和高力士。
根据李白的自述,当今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一般被认定为朝廷权贵的诽谤。李白被迫离开朝廷和长安。换句话说,朝鲜权贵将李白排除在朝廷之外。
在我看来,李白恳求还山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般来说,权贵拒绝李白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在李白为翰林服务期间,他没有看到任何政治尝试和行动。他的地位不足以挑战权贵,也不可能妨碍任何政治家的利益。@ 从李白前后的言行来看,他不可能主动离开朝廷,他离开朝廷,绝对是最后的手段。无论是皇帝亲近的人的厌恶,还是一般朝廷权贵的排斥,玄宗皇帝总是下令。李隆基,天宝初年,仍能掌控朝政。因此,李白离开朝廷、长安最重要的原因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
唐玄宗为什么要把李白赶出朝廷和长安?主要原因是:李白误导了他。具体来说,喜欢喝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进出省,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疏之”。原来玄宗召李白入宫是为了点缀文采和“润色红业”。没想到,李白是一个贪酒、口无遮拦的主人,这当然让玄宗失望和不满。李白原本打算模仿汉代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东方朔那么优雅。在《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认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贬仙。西施宜笑复一闪,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弄巧成拙的意思,因为他没有学会东方朔隐藏自己真实的心迹,也没有学会与皇帝打交道的能力。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很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他经常喝醉,很难守口如瓶。他不愿意只扮演“优秀”的角色,忍不住批评现实。这些应该是李白被唐玄宗炒鱿鱼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将李白赶出朝廷背后的秘密:李白涉嫌泄露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