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将石守信列为开国功臣第一,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部长指挥使,兼任归德军节度使。不久,石守信率领军队平息了李军和李重进后周的叛乱,以功加平章事,晋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使,成为典领中央禁军的主要将领,深受青睐。他将在30多岁的时候达到人生的巅峰。
[img]354770[/img]
其实石守信能进步这么快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据《宋史》记载,石守信与赵匡胤后周关系密切,磕头拜把子,同为“义社十兄弟”成员。他的个人能力也很强。他是继李继勋和赵匡胤之后的第三个节日。他和赵匡胤在殿前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是赵匡胤的下属和亲信。周末后,他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密切。在陈桥兵变中,石守信作为赵匡胤的密友、亲信和结义兄弟,在北京应对,确保兵变部队顺利进城,在整个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王朝建立后,他的结义兄弟成为了皇帝。今后,他应该尽最大努力为兄弟们带领好士兵打好仗,保卫领土,统一世界!当石守信意气风发,准备展示自己的才华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有功高震主的一天,结义兄弟也会对他心生畏惧。的确,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心态和以前不一样了。他害怕有一天,这个能干的结义兄弟会被黄袍加身,取代自己。但是如果你杀了他们,你就受不了了。怎么办?赵普给了他一个好主意。于是,公元961年7月的一天,赵匡胤宴请所有将军,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赵匡胤席间的一句话,让石守信胆战心惊。他知道,虽然他对皇帝仍然忠诚,但两个人称兄道弟,肝胆相照的日子,恐怕再也不会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听话,不问政事,远离朝廷,也许还能继续过上稳定的生活。虽然心里不是滋味,但第二天他还是明智地第一个递上辞职信,主动要求解除兵权,回家养老。赵匡胤也顺水推舟,慷慨大方地赏赐良田、美女,让他全职担任天平军节度使。那一年他才三十四岁。
拥有巨额财富的石守信,从此开始享受生活。但他毕竟不能闲着,整天吃喝真的很难。就在这时,他的老朋友梁彦温的儿子梁周翰来拜访,石守信看到这位年轻人文采出众,是个大才子,心里很喜欢。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告诉石守信,他想让梁周翰当秘书。石守信为小梁感到高兴,忘记了组织原则,回家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梁周翰。谁知道梁周翰也是个晕货,竟然给赵匡胤写了一封感谢信。赵匡胤龙颜收到感谢信大怒:好,石守信!我们在酒桌上聊天,你却私下传出去了!这不是干预政治和干预朝廷人事任免吗?他对石守信发作不好,就把火发给了梁周翰,不仅立即取消了组织任命,还把梁周翰赶到了其他地方当官。
石守信听说了这件事,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想为他的老朋友做一个顺利的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结果。明里皇帝贬低了梁周翰。他不是在暗中敲打他的石头守信吗?起初,他认为只要他不干涉政治,皇帝就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现在他终于明白了,高功震主的猜疑并不那么容易消除。他太天真了!
从那以后,他真的明白了如何享受生活。在天平军节度使的位置上,他连续十七年没有离岗,整天琢磨着两件事,一是念佛,二是敛财。《宋史》记载,石守信“累任节度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各州直属中央,节度使虚职,石守信被调到洛阳担任西京留守。他在洛阳建崇德寺,招募农民工工作,工期特别紧,但他扣除了农民工的工资,农民工到处骂他是个大吝啬鬼。就这样,他的半世英名被自己毁了。石守信反而坦然接受了这一结果。
[img]354771[/img]
赵光义御驾亲征,想在太平兴国四年(979)收回燕云十六州。他重用石守信,命他为前军都督。后来宋军惨败,石守信成了“替罪羊”。赵光义将他贬职,但不久又将他封为卫国公,以示安慰。无论是贬职还是安慰,石守信都一一接受,没有任何怨言。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五十七岁的石守信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威武郡王,后名武烈。以自毁英名的方式,他留下了万贯家产和两个能干的儿子,结局相当圆满。
历史上石守信是什么样的人?是自甘堕落还是别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