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出马在门旗下,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再次看到马超生得像傅粉,嘴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音雄壮,白袍银铠,手持长枪,立马前阵;上头庞德,下头马岱。操暗暗称奇,自纵马超说:“汝乃汉名将子孙,何故背反耶?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无上,罪不容惩!伤害我的父弟,不共戴天之仇!活捉生吃汝肉!说完,挺枪直杀。
[img]349684[/img]
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合出迎,战二十合也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在马下。超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起冲杀。操兵大败。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都抵挡不住。马超、庞德、马岱引100多骑,直接入中军捉曹操。曹操在乱军中,只听到西凉军喊道:“曹操穿红袍!操立即急忙脱下红袍。又听大喊:“长胡子的人是曹操!操惊慌,制所佩刀断胡子。军队里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超遂让人叫拿:“短胡子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杀死了马腾一家100多人,引起了马超的愤怒,然后联合关中诸侯与曹操作战。在双方的第一场比赛中,马超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击败了禁令和张和,杀死了李通,并带领西梁军队进行了猛烈的战斗。曹操很尴尬,不得不放弃长袍逃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马超口中的“不共戴天”,
意思是不愿意在同一个世界上与敌人共存,形容深深的仇恨。这个成语最早的来源是《礼记·曲礼》中的“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img]349685[/img]
小说中描述的关中战争的故事确实发生在历史上,但原因和过程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小说,马超的军队是他的父亲马腾被杀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事实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马腾确实被曹操杀害,但时间确实在献帝建安17年(公元212年),而马超在献帝建安16年(公元211年)因兵乱去世。这意味着马超在前面作乱,马腾在后面被杀。因此,小说中提到的马超因父亲被杀而起兵,只是小说家的虚构。
除了调整马腾被杀和马超起兵的顺序外,故事中还有一个虚构的情节,那就是李通之死。小说中的李通死于马超之手,而历史上的李通则倒在江陵战场上。据《三国志·李通传》记载:“刘备和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战而前,迎仁军,勇冠诸将。时年42日,该通道生病。“这段时间是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距离马超作乱关还有两年。
[img]349686[/img]
为什么作者要让李通倒在马超的枪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突出马超的高强度武术,二是或多或少与关羽有关。根据上述《三国志·李通传》,李通曾在江陵战场上击败关羽,开辟了生命通道,使曹仁能够安全撤离江陵。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自然不想损害关羽的形象,所以干脆让李通死在马超手里,这可以算是为了掩盖关羽的丑陋。
为什么李通会死在马超手里?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