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什么?历史上杨时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中国人非常注重尊师重道。早在教师节确定之前,我们就知道如何尊重老师。孔子和他的72名门徒相处得很明显。
但如果说尊师重道的典故,最著名的就是“程门立雪”。
[img]339131[/img]
成语“程门立雪”来源于《宋史》。据《宋史·列传187》记载,“游紫、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40。一天见颐,颐偶平静地坐着,时不能和游紫一起站着,颐既觉,门外雪深一尺”。
简单来说,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个学者叫程毅,有一天他的两个徒弟来拜访。这时,程毅正好在休息,他的两个徒弟站在一边等老师。程毅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经深了一英尺。从那以后,这个“程门立雪”的名字就留下了。
程颐之除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外,还能得到两位徒弟的尊重,这与他们的门风密不可分。程颐来自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先大多在朝鲜担任重要职务,为官廉洁。他受到高度赞扬,有着积极的家庭作风。
程颐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对仕途并不感兴趣,和哥哥程浩一样,程颐的兴趣也在于学习研究。
[img]339132[/img]
为了培养他们的兄弟,程家特别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学者周敦颐进行教育。周敦颐,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爱莲说》来自周敦颐。除了文学造诣,周敦颐在哲学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宋代的理学最早是由周敦颐提出的。可以说,周敦颐是理学的鼻祖。
在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中,“真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只有克服性格上的各种缺陷,达到“真诚”的境界,才能达到修养的最高和完美,成为“圣人”。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程的兄弟,将二程引入了理学的殿堂。
在周敦颐的教导下,二程(尤其是程颐)在学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年轻的程颐开始在北京开学,有点大师的风格。从此,讲座成了程颐一生的事业。在导师周敦颐的影响下,“诚”也成为他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程毅提出了“君子之学,必须先知道心,知道支持什么,但实践,所谓的自我清晰和真诚,所以学习必须全心全意。尽你最大的努力,你知道它的性,但真诚,圣人”这样一个深刻的概念。
[img]339133[/img]
长期的授徒讲座使程毅成为全世界学生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来自四方。其中最著名的是吕大林、谢良佐、游紫、杨石,尤其是杨石、游紫,留下了“程门立雪”的美誉。
事实上,在“程门立雪”之前,杨石和游子并不是程毅的徒弟。他们当时是来拜师的。正是在看到他们的真诚之后,程毅才接受了他们的徒弟。成为程毅的徒弟后,他们不辜负老师的善良,继承了程毅“真诚”的理念。此外,这种“真诚”的概念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理论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官员上。
[img]339134[/img]
例如,杨石在程颐门下学后,曾到浙江当官。他遇到奸臣蔡京,以“便民”为借口,为母亲筑坟圈地。他没有向其他官员学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欺骗自己,而是不怕蔡京的淫秽,坚决抵制,使其诡计失败。
同时,他讨厌蔡京和其他人制作的“花石纲”。他多次向朝廷写信,要求轻税,罢免花石征收,同情世界的痛苦。调到中央政府后,他根据自己在人民中的所见所闻,多次写信,要求减轻人民负担,打击腐败官员。当金国大规模入侵时,他是一个坚定的抗日战争学校。
[img]339135[/img]
不幸的是,他的时代官场腐朽了。靖康羞耻之后,面对国家破山的“何在”局面,杨石不得不辞职,专心讲课。宋朝南迁后,北方的许多事物和思想也随之南迁。杨石南归后,被东南学者视为“程氏正宗”。
与此同时,杨石早年还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如玉琪、罗从彦和李东。这些学者继承了二程、杨石甚至周敦颐的思想,延续了“程氏理学”的发展。特别是,李东也是著名的理学大师、儒家大师朱西的大师。
这样,杨石就是朱子的师祖,程毅就是他的太师祖。难怪后人会把“程朱理学”结合在一起,说这是一个教师的脉搏。当然,有很多共同点。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什么?杨石历史上的最终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