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文天祥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那么你知道文天祥支持弟弟投降这个故事吗?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了国家大义带兵抗元,宁死不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文天祥有一个兄弟,他选择投降元朝。当然,文天祥的弟弟是贪生怕死的人吗?事实并非如此。他选择投降元朝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讲究仁义道德,讲究忠义孝道。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忠孝难两全,这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对此,文天祥选择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留下了千古美谈,为忠。而文天祥的弟弟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带着母亲和家人投降元朝,挽救了母亲的生命,是为了孝顺。这也说明了生多个孩子的好处。如果文天祥是唯一的作家,也许他会很难做出选择。
文天祥,吉州庐陵富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为南宋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文天祥终究无法独自抵抗元朝的军队,于祥兴元年(1278年)12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忽必烈非常欣赏文天祥,并担任中书宰相。然而,文天祥正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被杀。
[img]329425[/img]
文天祥的弟弟是文璧,比文天祥小一岁。文璧在惠州时,遇到了一支势如破竹的强大元军。文璧分析时局后,觉得南宋大势已去,于是开城投降,成为降将。后来,文璧成为元朝临江路总管兼府尹,挽救了全家人的生命。
文璧成了元朝的官员,但文氏一族却隐而不仕。
也许,正是通过文天祥的对比,很多人鄙视文璧,认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当时有人写诗讽刺他。“江南看到西山好,兄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暖北枝寒。”西山是指文氏兄弟、文天祥、文璧。
[img]329426[/img]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文天祥其实也理解这个弟弟。他曾经在给三弟文章的信中说得很清楚,“我忠于死亡,仲以孝仕,季也其隐。”与此同时,文天祥在给文壁继承的儿子文生写信时也说:“你的生父(文壁)和你的叔叔(文章),你的姑姑全身都是献祭的,但忠孝顺,各行其志……”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文璧牺牲自己的名声,也许作家会面临灭亡的悲剧,也许惠州整个城市的人都会被屠杀。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文天祥英勇就义的时候会犹豫,至少会有很大的遗憾,没有尽到孝道。虽然文璧在古代伦理上与兄弟相比不够伟大,也不忠于君主,但人们称赞文璧“孝顺无与伦比”。
[img]329427[/img]
@ 虽然文璧选择了投降,但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会受到批评。这个人在担任临江路总管时,也在战后安置流民。他是一位关心人民的好官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文璧的选择也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至少是值得的。
为什么文天祥自己不投降,却全力支持弟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