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三国杀》这个游戏,抛开游戏本身不谈,很多英雄的台词都很有感触,大部分都结合了《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历史》本身。比如曹操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黄盖有“请鞭打我,攻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北地王刘陈有“此刻,只有死战,安有请降?全公主孙鲁班有“反对我,都难逃一死”。然而,也有一些英雄的台词,很少有人能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比如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英雄。
[img]294815[/img]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叫王基,他在游戏中,共有五句台词,奇制对应的是“声东击西,敌寇,一网成擒!或者“我的意思不在这里,已经遣别部出发了。“趋势对应的是:通川聚粮,伐吴之业,当步为营”,或“建昌水城,逼夏口。阵亡对应的是,“天下之势…必归大魏…可恨,未见……”事实上,他的台词,都与真实的历史密切相关,完美地总结了他一生的辉煌。为什么要这么说?
王基,字伯舆,是东莱人,和东吴名将太史慈是老乡,但他忠于曹魏政权,是司马家族的心腹将军。从司马懿到司马昭,他都非常依赖他。而且,虽然他的人气比邓艾、钟晖等人差很多,但他文武兼备,才高于世,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声东击西,大败东吴
公元250年,他随征南将军王昌(chǎng)一起伐吴,其作战任务,就是攻打步协。当时步协选择了坚守,从来没有和他打过仗。表面上看,王基想攻城,却偷偷分兵攻打雄父,即吴军的粮仓,压制了大量的行李,并抓获了安北将军谭正,招下了数千人。这件事对应的是他在《三国杀》中的奇制台词——“声东击西,敌寇,一网成擒”或者“我不在这里,已经派别部出发了。”
二、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img]294816[/img]
伐吴取得战果后,他建议王昌将荆州的治所迁至江夏,紧逼夏口,使江东不敢造次。然而,王基并没有主动进攻。相反,他在整顿军队的同时,恢复了当地的办学,声明了礼仪制度,受到了当地人的赞扬。而当朝廷打算伐吴时,他劝阻道:“夫兵动而无功,威名折在外,财用穷于内,所以一定要全后用。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认为曹魏当时准备不足,贸然出兵不仅会失败,还会损害威望,建议朝廷稳扎稳打。这对应于他在游戏中进步的两句台词。
三、早逝,未见天下统一
他阵亡时的台词是,“天下之势…必归大魏…可恨,未见……”。他死于公元261年。此时,虽然蜀汉还没有灭亡,距离世界统一还有近20年,但根据他的认知和计划,曹魏一定是最终统一世界的人,这也是他的愿望。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司马家族并没有等到天下统一才篡位,而是在灭吴之前就以晋代魏为代。然而,台词中的无奈,以及未能看到世界统一的遗憾,都是非常感人的。
此外,王基的成就不止于此。除了在伐吴的战争和规划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他还是淮南最大的英雄。此外,公元261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他看穿了吴邓诈降的阴谋,得到了司马昭的认可。由此可见,在《三国杀》中,这位知名度低、台词难懂的英雄,确实是曹魏后期的名将,能力极佳,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不幸的是,他终究被历史遗忘了,现在提到曹魏后期的名将,世人只知邓艾、钟会,又有多少人知道王基呢?
他是司马懿极其重要的将军。为什么王基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