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皇帝羞愤而死,北宋振兴希望破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宋神宗赵旭是英宗赵曙的长子。他的母亲是高皇后。她从小就有很大的抱负。继承王位是合乎逻辑的,没有任何麻烦。然而,赵旭继位时,虽然近百年的大宋朝表面上蓬勃发展,但实际上已经破败,国库长期亏空,人民生活艰苦,农民起义不断;官场腐败盛行,冗员多,效率低下;军队缺乏训练,战备松弛,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这一切都等着20岁的新君赵旭解决。
[img]286088[/img]
宋神宗赵顼
当然,他也可以成为一个养尊处优、守成不变的皇帝,把烂摊子扔给后人。但赵旭显然不是这样,而是一个热血四射、求变图强的上进青年。正如《宋史》所说,他“不治宫,不旅游,努力治疗,会有很大的成就”。他登基后不久,就有勇气打破传统,改变“祖先之法”,任命王安石主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改革运动。它被称为“西丰改革”,也被称为王安石改革。
“熙丰变法”涵盖面广,以“理财”为主、以“全军”为中心,设立了财权统筹的“三司制度条例司”,实施了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兵法、保马法、三舍法等一系列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这是继商鞅改革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变革运动。
然而,改革中的一些措施是“一刀切”的,没有因地制宜。有些措施太急,没有先试点,循序渐进,及时纠正。此外,各级官员执行中的不良操作扭曲了“好经”,甚至使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成为扰民害民的措施,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此外,新法触动了权贵阶层和地主阶层的根本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包括神宗母亲高太后、向皇后和一大群皇室亲戚,甚至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名人也反对新法,给神宗和王安石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应该说,面对强大的压力,神宗赵旭并没有崩溃,改变弦,而是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大力支持和推进改革,毫不犹豫地放弃或转移了许多反对改革的大臣。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矛盾越来越激化,反对势力越来越大,捏造了许多“变法害民”的案例。此外,改革派内部的纠纷扰乱了神宗赵旭推动改革的决心,也逐渐远离了改革的核心人物王安石,逐渐从深入推进改革转向维持现状。
从1069年到1085年神宗赵旭去世,“西丰变法”历时17年,经历了王安石主持的“西宁新法”和神宗赵旭在前台亲自主持的“元丰改制”两个阶段。这一长期的变化运动使宋朝恢复了活力和活力,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全国耕地7亿亩,作物产量普遍增加,各种矿产产量为汉、唐中期,城市商品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许多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西丰变革”有很大的缺点。最重要的是,变革后,政治空气迅速恶化。各种政治集团以“变革”的名义帮助团伙,将政策差异转化为党的政治斗争,导致国家管理层的彻底分裂。这种一流的毒药侵犯了后代,形成了极其糟糕的政治文化,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img]286089[/img]
向氏,神宗皇后
虽然后人对“熙丰变法”的评价不尽如人意,但神宗赵旭励精图治的决心是不可否认的。在推进变法的同时,他也想在外交和军事上有所作为。继位后不久,他就任命王韶出兵抵御西夏,拓地五州,历史上被称为“西河开边”。公元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赵旭趁机五路出兵攻打西夏,但深入西夏后,后援不利,粮草不济,只能无功而归。仅仅一年后,赵旭又听从了大臣徐禧的计策,筑起了永乐城。不料,西夏聚集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宋军战败,神宗赵旭攻夏雪耻,节省“岁赐”计划无奈破产。
公元1085年正月初,由于西夏战争的惨败,神宗赵旭感到羞愧和愤怒,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他负担不起疾病,北宋改革振兴的希望破灭了。他把六个儿子赵旭的仆人改名为“徐”,立为王子。高太后暂时处理了国家重大事件。同年3月,38岁的神宗赵旭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九岁的儿子赵旭继位,历史上被称为宋哲宗。
宋神宗赵旭,改革给北宋带来了希望,最终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