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孙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说到三国时期虎踞江左的东吴,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评论,也就是说据江东说,孙权已经历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与曹魏、蜀汉等曹操、刘备基本建立的政权不同,东吴的基础已经过去了江东虎孙坚的创造,小霸王只有孙策的发展和孙权的发展,才能牢牢地坐在东南,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
然而,孙策带领江东的孩子建立了东吴的基础,在他去世时选择了传递他的弟弟孙权,而不是他的儿子孙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毕竟,与他的兄弟相比,他自己的骨肉无疑更亲密,把他的财产传递给他的儿子是中国古代人民认可的规则。
[img]275645[/img]
那为什么孙策没有传给孙绍,孙权继位后如何对待侄子和侄孙呢?
@ 让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孙策没有把孙权传给孙绍,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孙绍年纪太小,相比之下,年纪较大的孙权更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孙策去世时只有25岁,此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因此,孙绍作为最大的孩子,应该只有5岁左右,而孙权当时是18岁和9岁。俗话说主少国疑,也就是说,如果君主年轻,大臣们就会有疑虑,担心他无法治理这个国家,甚至雄心勃勃的人也会开始计划利用他们的弱点抓住权力,甚至取代他们。
另一方面,当时东吴刚刚被孙策占领。当地的豪族和山区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回归,北方的曹操和西方的刘彪也不是闲人。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这个时候被允许领导江东,你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感到不满,有多少人会窥视自己的权力。据说,虽然孙权当时并不大,但作为继承人,它比孙绍还是个孩子更合适。
[img]275646[/img]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能力是孙策选择孙权的最大原因。
当时,孙策刚刚击败江东。为了锻炼15岁的孙权,他被称为阳羡县长。孙权天生就有治理国家的天赋,在任期间做得很好。
后来,汉朝廷派使者刘婉到江东为孙策加锡,见到孙家人后,刘婉曾对别人说:虽然孙氏兄弟各才秀明达,但都是禄佐不尽,只有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二试。
此外,孙权经常和孙策一起战斗。他的策划经常让孙策感到惊讶,认为这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有时孙策会招待诸将士,并告诉孙权:这诸君,汝之将也。也就是说,这些人迟早会给你调度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策早就有了把孙权当继承人的想法。当然,他当时估计不会预料到自己会这么年轻就死。
建安五年(200),被刺伤重伤的孙策在弥留之际,将象征江东统治权的印章交给了孙权,并告诉他:举江东之众,决机在两陈之间,与天下竞争,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要带兵打仗,开疆拓土,孙权不如自己,但孙权的治国能力远胜于他,能把大致稳定的江东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即使大权以后不会交给儿子孙绍,他也不介意。
那么,孙策后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对此,史书中只记载了一句简短的话:权称尊称,追后策为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儿子奉承。孙皓时,误言奉当立,杀人。也就是说,孙权称帝后,孙策被封为长沙桓王,孙策的独子孙绍被封为吴侯、上虞侯。
孙绍原本有一个儿子叫孙奉,但暴君孙皓在位时,人们讨论应该立其为新君,这让残忍的孙皓非常生气,于是直接杀了他。
此外,孙策还有三个女儿,她们分别与顾邵、陆逊和朱纪结婚。当时,江东的四个家庭是陆、朱、张和顾。可以看出,这三位女性基本上是政治婚姻的筹码,被视为巩固豪族与皇室关系的工具。
然而,对于乱世中的女性来说,嫁入大家庭也许是幸运的。
孙策没有传给儿子孙绍,孙绍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