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唐睿宗李丹总会想到电视里的那个,那就得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唐景云三年(公元712年)7月,唐瑞宗李丹突然下令将王位传给王子李隆基,成为皇帝。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只坐了三年的王位,就匆匆放弃了皇帝的王位。
《资治通鉴》把这一幕描写得非常温馨感人:当王子李隆基得知皇帝打算提前把王位传给自己时,他迅速进宫见面,跪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他真诚地说:“我只做了一点功劳,却被立了王位的继承人。当王子担心自己做不好的时候,他怎么能当皇帝呢?请收回你的生命!”
瑞宗李旦更是情深意长,“大唐的国家,祖先的江山,能保存和延续,我能再次登上皇位,都是你的功劳。我今天怎么能把王位禅让给你?有什么可疑的?李隆基长跪不起来,拒绝接受命令。李丹继续温情地劝说:“你是个孝子,父亲心里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站在我的棺材前继承皇位?看到父亲的心已决,太子李隆基泪流满面。多感人的一幕啊!真的是这样吗?唐睿宗提前禅让王位,是心甘情愿还是情不得已?
[img]228461[/img]
皇帝和王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一个是皇帝,一个未来的皇帝,一个担心他没有死,继承人会提前抢座位,另一个担心煮熟的鸭子会莫名其妙地飞。唐睿宗李旦和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皇帝和王子的关系更加微妙。王位是太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从别人手中夺取的,皇帝李丹坐享其成。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唐瑞宗李丹能安心做几年过渡的太平天子,然后平安安地把王位传给儿子,大家都会很开心。但是,唐睿宗李旦,心性淡泊,性格软弱,真的会这么想吗?
在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上王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登上王位。李隆基是五个成年儿子,排名第三。根据常识,皇太子的位置是李成器的长子。但由于皇三子李隆基的特殊成就,李丹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宋王李成器作为长子,面对王子的位置,反复辞让,连续几天在瑞宗面前哭泣,坚决要求自己不愿做王子。以刘幽求为代表的唐隆政变功臣派,也坚决要求立平王李隆基为王子。在这种情况下,李丹才下令李隆基为皇太子。李旦的真实意图可以从整个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找到。从内心来说,他不想让能力强、威望高的李隆基成为皇太子,但李成器一再辞职,刘幽求等英雄代表态度坚定,李丹只能做最后的事。
[img]228462[/img]
李隆基成为皇太子后,他在朝鲜的实力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如果皇帝李丹想公开打压,难度会增加很多。除王子身份外,李隆基还是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既是宰相又是禁军统领。唐代宫中的禁卫力量是左右羽林军,其中战斗力最强、离皇帝最近的卫队是“万骑卫”。在唐隆政变中,这支精锐部队的各级军官与李隆基并肩作战,形成了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政变成功后,余林军中韦氏的亲信全部被杀,换成了李隆基的直系,这支部队已经完全掌握在李隆基手中。在军事政变频繁的唐代,谁掌握了禁军,谁就掌握了最终的话语权。
更让李丹担心的是,朝中一大批忠于李唐皇室的纯臣、正臣,如宋靖、姚崇等,都坚定地支持李隆基。这些人不属于任何派系,没有个人政治阴谋,能力强,威望高,不是少数人,而是一个群体,代表了整个朝廷的舆论,李丹作为皇帝必须依靠的力量,也是一种无法压制的力量。@ 李丹回来后,心里很清楚王子李隆基的地位无法动摇。他要做的就是努力维护各方力量的平衡,保障自己的安全。@ 在决定实施之前,必须派宰相提前与王子讨论朝廷的军国大事,李隆基认可。
然而,随着另一个人心态的变化和自私欲望的扩大,李丹的谨慎局面很难维持。这个人是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为人沉着机敏,非常有能力改变策略,颇有一点武则天的风采。在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两个关系到李唐皇室未来命运的重要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李唐皇室做出了巨大贡献。唐中宗李贤继位时,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太平公主,唐瑞宗李丹继位,对太平公主充满宠爱。他经常和她讨论军事和国家事务。朝廷的许多重大决策事项都必须事先征求她的意见。
[img]228463[/img]
同时,太平公主充分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积极干预朝中事务,管理朝中势力。李丹没有不同意太平公主想做的事。她一句话就决定了宰相以下官员的任命。有无数人被她推荐担任重要职务。因此,朝鲜形成了巨大的势力,甚至朝鲜一半以上的宰相都是太平公主。
更重要的是,太平公主不再安全地成为一个强大的公主,而是积极寻求赢得李隆基的王位,推荐一个软弱和容易控制的人作为王位,继承王位,更方便他们的专权,甚至觊觎王位。因此,太平公主与王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和开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李丹性格软弱,没有决定大事的勇气和手段。因此,深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矛盾的困扰。刚继位的时候,利用皇帝的身份,努力稳定朝廷局势,尽力平衡太子和公主之间的势力。三年后,到景云三年(公元712年),李旦越来越觉得这种平衡无法维持。太平公主是他唯一在世的妹妹,为他登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真的不忍心杀了她。由于唐隆政变的突出贡献和足智多谋,王子李隆基的执政团队已经形成,实力雄厚,李丹无法撼动王子的地位。从李唐皇室责任的角度来看,李丹也相信大唐帝国的未来必须属于他的儿子李隆基,李隆基也必须有能力将祖先留下的国家推向新的辉煌。因此,到后期,李丹的政治底线是确保李隆基王位的安全。
更让李丹担心的是,当他担心王子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时,一方最终会以军事政变的形式解决问题,当时很难保证自己的安全。自“龙政变”以来,唐朝已经连续发生了三次军事政变。李丹永远不想看到亲戚之间的血腥杀戮再次发生在他面前。
[img]228464[/img]
在如此艰难复杂的心理状态下,唐瑞宗李丹在景云三年(公元712年)7月25日突然下诏,提前将王位传给王子李隆基,退位为皇帝。然而,为了确保与姐姐太平公主的安全,太上皇仍然决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以及所有与重大刑狱有关的政府事务。也就是说,关键重要人物的晋升和关键人物的生死仍然是他们自己的最终决定权。虽然他们退位了,但核心和关键的事情仍然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李丹希望通过自己的让位,大唐帝国能够形成以儿子李隆基为中心的领导小组,以合法的形势保障儿子的安全和帝国的未来。同时,我也希望以自己的退位告诫姐姐太平公主,在管理和权力的道路上停下来,然后确保自己的安全,就像自己一样,做一个富有的公主,她会尽力确保她的生命安全。
然而,李丹的美好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但太平公主没有停止。公元713年7月3日,李隆基再次带领禁军抓住太平公主的死党,然后给了太平公主三英尺的白色丝绸。太平公主的权力,被杀了!大唐帝国正式进入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代,一个备受关注的繁荣时代即将开始。
为什么唐睿宗李旦要提前禅位?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