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编制了《五经正义》,排除了经学内部法师的门户意见,在众学中选择最好的,为博览会做广泛的收获,结束了西汉以来的各种纠纷;他摒弃了南北学的地域偏见,与百氏兼容,融合了南北,保存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使前师的说法不会消失,后代学者也会仰慕;也因为他的《五经正义》被唐朝授予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纠纷到统一的演变过程。他是一位总结和统一中国经学的大经学家。
孔颖达-盛世鸿儒,字冲远(一作冲远,仲达,冲丹),冀州衡水(今河北)人。孔子三十二代孙子孔安之子。唐代经学家。出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上学。他从刘焯那里学习,每天背诵千言万语,熟悉经文,擅长词章。隋大业初,他被选为“明经”,授予河内县博士学位,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四水镇西北)。入唐时,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结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部杰作。贞观22年(648年),终年75岁。
孔颖达疏忽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
孔颖达简介 唐代著名经典学家孔颖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