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洪承类,字彦演,号亨九。万历四十四年(1611)明神宗中进士,入仕后多次升迁,神宗末年官至陕西布参政。思宗即位后,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洪承类因善于用兵,被提升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军事,带兵镇压农民起义,俘虏了闯王高迎祥。1631年,在渣关设伏,使李自成大败后带着十八骑逃入商洛山,关中农民军一时被镇压。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224273[/img]
同年,清朝皇帝带领军队进攻北京,洪成类应征入卫都。第二年春天,他被调任总督蓟和辽军,指挥17万明军在关外与清军作战。1641年,当清军围攻锦州时,洪成类率领军队增援13万元,被打败,退役松山。第二年2月,清军攻占松山,俘虏了洪成类,并将其关押在故宫内的三关寺。
洪承类一开始也决心忠于明朝,拒绝了许多满汉大臣的劝说,即使满族官员举起刀威胁,他也没有屈服。皇太极被迫以囚禁和虐待的方式屈服,他也与绝食作斗争,并在绝食七天后死亡。
皇太极再次派范文程劝说他投降。他仍然痛斥他,说他永远不会投降,也不会死于他的国家。范文程仍然和颜悦色,并引用经典建议他回到清朝。在谈话中,范文程看到梁上的灰尘落在洪承类的衣服上,洪承类小心翼翼地刷了好几次灰尘,于是范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类“不会死”。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洪承类最终放弃了忠诚的思想而投清呢?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说:“从多民族的角度来看,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被视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俗话说:“好鸟选择木头和栖息地,圣贤和大臣选择主人。”
[img]224274[/img]
选择主人而不是人的意愿是人之常情。洪承畴抛弃明朝是明智之举,对旧王朝起到了瓦解作用。崇祯生性多疑好猜,错杀忠臣良将。如果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崇祯的人生悲剧就来自于他的性格悲剧。清朝是历史的光明面,而不是黑暗面。当然,洪承畴也是一个光明面的历史人物。
是什么原因导致洪承类最终放弃了忠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