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主要分为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其中,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数量有限,主要包括将军、骑将军、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因此,从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封存了大量的杂号将军,以授予立下战功的武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关羽的荡寇将军,吕布的奋武将军,都是常见的杂号将军。
其中,就奋武将军而言,曹操、公孙赞、程宇等人担任官职。因此,很明显,奋武将军是一位地位较高的杂号将军。在此基础上,东吴有两位“奋武将军”:一个平定叛乱,另一个破曹仁!给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一、贺齐
@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县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早在东汉末年,何齐就曾担任会稽郡的郡吏。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孙权的兄弟孙策平定了江东六郡。在孙策的赏识下,何齐被提升为南方都尉、平东校尉等官职。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弟弟孙权执掌江东大权。在此基础上,贺齐自然成为孙权的下属。
[img]185215[/img]
赤壁战争前后,建安十三年(208年),何齐被孙权封为威武中郎将。同年,何齐被孙权派去讨伐丹阳郡义、涉等地山越。在这场战斗中,贺齐的军队逐渐上升,丰浦、东阳、武强、叶乡等四乡先降。上表孙权,分涉县东部叶乡设立始新县,是淳安置县的开始。后来,何齐攻克易、涉全境,随后分析了黎阳、休阳、新定三县,以及易、涉、始新等县,另置新都县。为此,孙权为了奖励贺齐这位将领的功劳,将他封为太守,县治设始新县新定里(今淳安县威坪镇)。
公元211年(建安16年),吴县余杭县人民郎稚聚集宗族叛乱作寇,随后数千人加入其中。何琦出兵征求意见,很快就消灭了郎稚。根据上述分析,余杭县增设了临水县。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豫章县东部人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兵作贼叛乱,聚众万余人。贺齐讨伐平定,并杀害叛军首领,其余叛贼全部降服。作者认为,贺齐虽然没有参加东吴、蜀汉、曹魏的战役。然而,贺齐多次平定叛乱,被提升为孙权为奋武将军。此外,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何琦还帮助东吴建立了更多的县,这有助于治理一方,也可以看作是何琦将军的功劳。
[img]185216[/img]
吴黄武早年(222年),孙权选择向魏文帝曹丕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对此,曹丕将孙权封为吴王。在此基础上,何琦从奋武将军晋升为后将军,并担任徐州牧的官职。黄武六年(227年)后,将军何琦去世。
二、朱桓
朱桓(177-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从出生地来看,朱桓与鲁迅、陆抗的父子是同乡关系。对朱桓来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吴国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在东吴官至前将军、青州牧,朱桓被封为嘉兴侯。朱桓来自吴郡朱氏,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因此,很明显,想要在江东立足的孙权,自然需要笼络朱桓等士族。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县的县长,为当地人民解决问题,招兵攻打当地山贼。无论他走到哪里,山贼都是平静的。因此,朱桓在治理一方的过程中,显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朱桓取代周泰成为了一名受害者。夷陵之战于公元222年在东吴和蜀汉爆发。鲁迅在夷陵战役中击败了刘备。不过,夷陵战后,曹丕派遣军队对东吴进行讨伐。
在曹丕伐吴的背景下,曹魏将军曹仁率领数万步出征。朱桓手下只有5000支军队,所有将军都非常害怕。朱桓鼓舞士气,设计诱使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朱桓火攻曹泰,转攻常雕,斩常雕,俘虏王双,挫败曹仁军队。在我看来,正是朱桓打破曹仁的原因,促使曹丕最终下令撤军,这促使东吴成功解决了蜀汉和曹魏的进攻。
公元228年,周雄诱使曹休出兵皖城,石亭之战爆发。在石亭之战中,朱桓帮助鲁迅击败曹魏司马曹休,吴军获得1万多人。朱桓还试图阻止曹休退路,进入寿春,但鲁迅认为这是不可行的,所以没有实施。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石亭战争结束后,孙权对朱桓的功绩进行了奖励,封他为嘉兴侯,任命为奋武将军,领彭城相。因此,很明显,贺齐之后,朱桓也被称为奋武将军。当然,朱桓的最终官职是东吴的前将军,这与何琦后来被封的后将军是同一级别的官职,但前将军的排名往往高于后将军黄忠,如蜀汉五虎将军。
嘉禾六年(237年),魏国庐江主簿计划归降东吴,于是要求东吴出兵支援他,他计划开门作内应。在此基础上,全聪和朱桓都率兵支援他,到达后,事情曝光,东吴军要撤退,被魏军追赶。然而,由于朱桓殿后的原因,魏国并没有真正追求。@ 朱桓在赤乌元年(238年)去世,享年62岁。无论男女,下属都会痛哭。家里没有财产,孙权给了五千斛盐来处理葬礼。朱桓去世后,儿子朱异继承。
东吴的两位[奋武将军],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