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政治黑暗官僚腐败,人民生活艰苦,形成了反元起义风暴。公元1351年,由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点燃了反元斗争的第一把火!世界聚集在一起,然后在草原上燃烧。都是元末乱世的英雄,朱元璋为什么成功,陈友谅却失败了?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181024[/img]
1.朱元璋善于识人,善于用人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受到元廷官员的挤压和剥削。后来,他偶然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团队。
吴有汤和、邓愈、徐达、常遇春等兄弟帮忙,文有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帮忙。而且朱元璋既善于凝聚人心,又善于发挥下属的能力,所以势力越来越强大。
陈友谅是奸诈恶毒的,他的下属只知道他害怕威望,不知道他的怀德。此外,陈友谅在发兵攻占朱元璋的太平城后,杀害了长期以来一直被绑架的徐寿辉,并自称“大汉皇帝”。
陈友谅通过反复施奸谋上位,这不是他的功德造成的。虽然看似强大,但基础不如朱元璋坚实,就像沙滩上的楼阁。一旦发生风浪,它就会崩溃。虽然它很强大,但它不能持久。
2.朱元璋善于隐藏真实意图
朱元璋所在地,北有刘福通,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为屏障。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它,我们可以减轻元军的压力,这对朱元璋扩大实力和巩固基地非常有利。
如果朱元璋利令智昏,过早暴露自己夺取世界的真实意图,就会树大招风。它不仅会吸引元军的包围和压制,而且很容易引起其他起义军的批评。因此,朱元璋采纳了朱生“筑墙高,积粮广,慢称王”的建议。
[img]181025[/img]
“高筑墙”有利于防御和巩固基地。“广积粮”有利于保障军队粮食供应。军队不缺粮草,军心自然稳定。“慢称王”务实不务虚,不贪图虚名造成灾难。
陈友谅急功近利,贪图虚名。先是急于称王,然后杀了名义上的领导徐寿辉。在时机成熟之前,他称帝自立。它不仅容易成为各行各业英雄的目标,还迫使徐寿辉的下属明玉珍在四川自立为王,从而削弱了“陈汉”集团的实力。
3.朱元璋善于把握形势
朱元璋以小明王韩林儿为挡箭牌,名义上接受了“韩宋”政权的领导,但实际上他是自己做的。北方红巾军和元军之间的激烈战斗对其在南方的实力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公元1359年,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随着刘福通的死亡,韩宋政权名存实亡,但朱元璋的实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它的力量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非元军很容易被杀!
在镇压韩宋政权的过程中,元廷的力量几乎耗尽。特别严重的是,此时的元朝军阀仍在内斗,而元廷无法控制这些自私的军阀,因此越来越无法镇压火燎原的红巾军。到目前为止,分裂的元廷还不够担心。
此时,朱元璋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先消灭实力雄厚的陈友谅,再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二是先消灭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待实力较强后再与陈友谅决战!@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先平定南方,然后扫除残元。
[img]181026[/img]
当朱元璋犹豫不决时,陈友谅率先向朱元璋发起了灾难,迫使朱元璋下定决心消灭陈友谅集团!经过几次较量,公元1363年,两大集团爆发了鄱阳湖决战。最后,陈友谅战败身亡,陈汉政权崩溃。随着陈友谅的儿子陈丽向朱元璋投降,陈友谅集团一度蓬勃发展!
陈友谅集团灭亡后,朱元璋于公元1367年消灭了张士诚集团。可怜的盐贩子出身的“吴王”张士诚,每天只知道唱歌跳舞,享受生活。他有没有料到,他被摧毁了?
随着陈友谅集团和张士诚集团的崩溃,江南红巾军只有朱元璋一家占主导地位,方国珍、明玉珍等红巾军的残存势力陆续被朱元璋摧毁。到目前为止,朱元璋自然成为了开国皇帝。
[img]181027[/img]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成为皇帝,建立了明朝。随后,他派将军徐达率军北伐。明军迫使元顺皇帝放弃大部分北方逃亡。到目前为止,明朝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陈友谅的失败被他狭隘、诡诈、残忍的心所打败,为了夺取权力而不择手段。由于盲目的自信,导致了一系列的战术错误,这实际上是自我毁灭!
朱元璋的胜利在于他既能凝聚人心,又能认识人用人。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他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时机成熟后,他善于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元末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明朝的开国之君!
与朱元璋相比,元末枭雄陈友谅输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