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统一世界。虽然荆州的刘聪很弱,投降了曹操,但刘备和孙权不愿意投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曹军。此后,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在赤壁。两军对峙时,黄盖提出火攻战术,亲自前往诈降,周瑜认为此计可行。两军交战当天,黄盖准备了几十艘满载薪草膏油的斗舰,外用赤帘伪装,上插牙旗,在船后系上行走。黄盖先向曹操投书,通报投降,使曹军毫无戒心地看到黄盖船前来。黄盖趁机下令点燃柴草,火势影响了曹军岸上的军营。联军趁此机会发动进攻,赢得了赤壁之战。
[img]178317[/img]
不难看出,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可以获胜。黄盖提出的欺诈性降落计划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黄盖欺诈性降落的成功导致了赤壁火灾的顺利发生。但事实上,这次欺诈并不是东吴在曹魏唯一的胜利。20年后,东吴再次使用欺诈手段,欺骗了曹魏的另一位将军,并在此后赢得了另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石亭之战。公元228年,鄱阳太守周鲷以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要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果然上当,出兵攻打吴地,从而被鲁迅在石亭击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中计是轻敌,而在石亭之战中,曹休为什么中计?
事实上,曹丕继位后,曹休被委以重任。当时,曹休领导扬州刺史,一直担任东线总督。曹休任职期间,许多东吴将领向曹休投降,这让孙权非常恼火。在这种环境下,周雄投奔曹休是合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权和鲁迅开始密谋,然后周鲷开始实施曹休的诈降计划。周鲷派出亲人,带着他写的七封信,去忽悠曹休。
[img]178318[/img]
与此同时,孙权也非常配合派人批评周,这可以看作是当时的胁迫。在周被责骂期间,他的头发甚至被砍掉,曹休自然听说过。七封信,人质,加上周本人的表现,以及当时环境的影响,曹休终于被他成功愚弄了。
笔者认为,当时曹休会周鲷的诈降计,正是周鲷为了让曹休中计,已经无所不用。在这种情况下,曹休会的中计也是情有可原的。
曹休在石亭之战中失败也是因为中计?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