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燕王迅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继续往下看。
历代统治者都把权力看得比一切都高。为了保住最高权力,他们可以忽略一切。但是有一个国王不一样。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比王位更重要。为了当尧舜,他把王位给了大臣。没想到,政变落得惨死。
燕王迅是燕国第38代君主。他没有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的天赋,但他的心比天高。他非常钦佩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春秋霸主。他也想像他们一样受到成千上万人的尊敬,诸侯国不敢低估。但自从他登基以来,他一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合理地说,燕王迅应该勤俭节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有一天他会取得成就。但他想的是炒作自己,在诸侯中创造一个君主的形象。为了追求虚名,燕王迅千方百计,智商已经不下线了。
燕王迅手下有一位宰相,名叫子之。这个人雄心勃勃,想成为国君。他早就看不上百无一能却只想听好话的燕王迅了。子之知道燕王迅除了建立名誉什么都不想做。他打算从这里下刀,一步一步欺骗燕王迅的权力。
纵横家苏秦在燕国时,与子之有婚约。苏秦的儿子苏代也是儿子的好朋友。苏秦被齐国派来的刺客杀死,齐宣王重用苏代。燕王迅是一个没有治国之才,也不勤于政务,整天只知道安逸享乐的昏君。他特别信任子之,觉得这种人文战略无所不能。把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儿子处理,自己做了甩手掌柜,不理朝政,每天都知道吃喝玩乐。另一方面,儿子可以专断国政,成为政权的实际掌握者。
[img]178070[/img]
有一次,苏代作为秦国的使者来到燕国,燕王迅问苏代:“齐宣王是什么样的君主?苏代说:“他当然不能成为霸主。“为什么?苏代回答说:“他不信任他的大臣,拒绝下放权力。其实早就和苏代串通好了。儿子给了苏代一百斤金子,让苏代这样游说燕王迅放弃权力。燕王迅一听想:看来我给儿子的权力还不够,没有信任下属。他干脆把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托付给子之。
[img]178071[/img]
大臣鹿毛寿也对燕王迅说:“你不妨禅让给丞相子之。大家都说尧帝是古圣君,他想禅位给贤臣许由,许由拒绝接受。尧帝禅让的美名并没有真正失去权力。为什么不向尧帝学习,把王位禅给儿子,儿子肯定不会接受。这样,你很快就会享受到姚王这样的名声吗?燕王迅居然觉得鹿毛寿说得有道理。他也不想,鹿毛寿也被苏代收购了,这不是他的策略吗?
燕王迅竟然愿意退居二线,把所有的权力都给了子之。儿子的地位变得与燕王迅平起平坐,成为第二位国君。后来又有人蛊惑燕王迅说:“过去大禹把王位禅给伯益,使用的官员还是太子启的亲信。等到自己老了,又说没有天赋,不足以稳定世界,要把王位传给伯益。启如何答应,必须从伯益那里夺回权力。这就是禹名义上把国家交给伯益,其实只是想让启自己夺回来。现在陛下把国家托付给子之掌管,但任命的官员都是王子。这不是表面上把国家交给子之,实际上是交给太子吗?意思是:“你不是真心禅让啊,子之是真正的国君,可你用的都是王子的手啊,这叫怎么算呢?”
到目前为止,燕王迅还没有发现儿子的危险意图。他立即收起朝中薪水超过300石的官员的官方印章,交给儿子负责,这意味着王子的权力也交给了儿子。从此,子之面南背北,坐在国君的位置上,处理朝政。燕王迅觉得自己年老体衰,完全无意朝政,一切都听儿子的话,反而成了儿子的臣子。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国之君自愿让君臣关系掉下来。
[img]178072[/img]
当儿子成为燕王后,他逆行,这让每个人都很讨厌。三年后,太子平开始攻打儿子,齐国也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在内外的攻击下,燕国的宫廷喋喋不休,包括机关算尽的雄心勃勃的家庭在内的燕王和太子平,都死于混乱。燕王的另一个儿子姬继位,这是未来著名的燕王。
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竟然痴迷于虚名。其他君主都是为了权力而不要面子,只有他是为了面子而不要权力。既然想成为王霸之业,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品行,让别人从心底佩服你。但燕王迅不愿意用心处理朝政,改善人民生活,提出新的改革措施。只知道卖名钓名,装饰门面,以为自己能跟上尧舜。众所周知,“名气之下,其实难副”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燕王羲把王位禅让给臣子?他有多看重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