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和燕国,
长平战争结束后,赵国被秦国打得精力充沛。此后,不仅秦军多次入侵,其他诸侯国也想趁机入侵赵获利。
其中,燕国准备搬家。公元前251年,燕王听说赵的中青年在长平战役中被秦将白起坑杀害。中国充满了孤儿和寡妇,他们无法再战斗。于是他派栗腹为将军,领兵60万,战车2000乘,兵分两路大举攻击赵国。栗腹令部长清秦率领清秦率领主力攻打赵国。为什么燕国如此不耐烦地攻打赵国?
战国中后期,秦昭襄王在相国范菊的建议下,运用了远交近攻的国策。从此,诸侯国纷纷效仿,将远交近攻定为基本国策。
[img]546109[/img]
赵国西面是秦国,东北面是燕国。这两个秦国和燕国是不接壤的,所以他们成了远交近攻的盟国,共同对付夹在中间的赵国。
燕国的国力远不如赵国,于是燕国多次乘赵国与秦国大战,从赵国背后发兵偷袭。
赵国和燕国,原本像两个和谐的邻居,从公元前313年燕昭王即位到公元前265年,半个世纪没有交兵。
[img]546110[/img]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赵和燕大部分时间都是盟友,五国伐齐的主将乐毅也是赵和燕的相国。因此,赵和燕在五年内处于相互合作攻打齐国、抑制秦国的局面。
好兄弟赵、燕是齐国人,反目成仇。
公元前265年,赵、齐结盟时,赵曾以齐国人田单为将,攻克燕国四座城市。
田单虽然个人色彩隆重,但并不是赵燕交恶的表现,至少赵国人认为自己没有继续攻打东北燕国的想法。
但赵国这次不小心出兵,对燕国造成了深远的心理影响,破坏了半个世纪的赵、燕盟约,燕国上下产生了南下攻赵报复的心。
但赵国太强大了,燕武成王不敢动手,燕国逐渐向秦国靠去。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的实力和地位一落千丈。
[img]546111[/img]
公元前251年,燕国丞相栗腹以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刺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战役中被秦将白起坑杀害,国内全是孤儿寡妇,无法再战,乘此机攻赵必胜。燕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间认为,赵国连年与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定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军,领兵60万,战车2000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一部攻代,自率主力攻击。
此时赵国的情况确实如栗腹向燕王报告的那样,青壮年都死在外面,国内只有老弱病残。面对燕国军队的压力,赵孝成王命令所有15岁以上的中国男子参军,并从驻扎在北方的著名将军李牧那里调动了一些军队。此外,长平战争中剩下的军队总共有25万人。赵军指挥官是廉颇。廉颇分析了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长途跋涉困马乏,应该采取各种打破的战术。
廉颇随后命令部队坚守乐乘率5万军队,吸引攻代的燕军无法南下援助,自带20万主力迎战燕军主力于宜。在廉颇的带领下,年轻的赵军士兵共同敌敌,勇敢地杀死敌人,打败了燕军于毅,栗腹也被赵军杀死。据说主力被击败,主将被杀,军心大动,乐乘趁机率军反击,迅速击败燕军,活捉燕将青秦。赵军追了500里,包围了燕都,燕王不得不割让五城求和,赵军开始解围还。
[img]546112[/img]
赵军击败燕军意义重大。它使其他诸侯国不敢轻视赵国的实力,避免了被英雄分割的危险。同时,它也使赵军走出了长平战争的阴影。此外,这些用燕军刷经验的年轻赵军士兵在未来的抗秦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谈燕国与赵国之间的恩怨 为什么燕国在长平战争后迫不及待地想进攻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