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提到禁止时,我总是想到电视上的那个,所以我必须给你一个详细的说法
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战死,于禁被迫投降,晚节不保,最后羞愧而死。
曹操手下有五位名将,后人称之为“五子良将”或“魏五子”,其中包括于禁。“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安远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征西车骑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这五位将领都是曹操早期最有价值的世界著名将领。《三国志》作者陈寿写魏书卷17时,将这五位将领合传(《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17位),并高度评价这五位将领:“太祖建兹武功,五子为先”。
[img]171538[/img]
从陈寿的评价可以看出,于禁绝不是泛泛之辈,在曹操阵营中,是一排上号,能独当一面的将军。
于禁从军20多年,跟随曹操讨董卓、压吕布、平黄巾、破袁绍、平张鲁,可以说是南北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难得的是,昌晨作为于禁的故交,在建安11年(206年)降曹后复叛。曹操以于禁为主,将军讨伐昌晨,昌晨大败后降于禁。当时所有将军都认为昌晨已经降了,曹操应该处理。于禁大义灭亲,不以老友之情失节,挥泪告别昌尚,然后斩首。曹操闻后叹了口气:“昌尚不向我投降,而投奔禁令,是命运啊!所以更注重禁令。
于禁在早期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显著的声誉。曹操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都被禁止参加。在资格和战斗成就方面,于禁不亚于曹真和司马懿。他和张辽、张和、乐金都是曹操早期中原的骨干将军。曹操曾高度评价他是“虽然他是一位著名的古代将军,但为什么要加上他呢!”
建安21年(216年),曹操从魏公晋升为魏王。于禁是曹操全体将领中唯一的假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
余禁这辈子很少尝到败战,后来遇到了他的“苦主”关羽,真的输得够惨,而且还是“身败名裂”。
刘备入蜀前,据说荆襄九县有六个县。荆州是刘备的基础,非亲信的人不能留下来。入川前,刘备命令关羽守卫荆州,由马亮、廖华等人协助。
[img]171539[/img]
建安24年7月(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8月关羽北伐,包围襄阳吕常、樊城曹仁。曹仁命令立义将军庞德驻樊北,成为一个角落。然而樊城兵力不足,危在旦夕。曹操亲自指出,共有3万人前往樊城协助曹仁。
现在是秋天,汉江平原上有连续的秋雨,但曹仁作为主要将军,被禁止,庞德驻扎在樊城北部的汉水低洼地区。很快,随着连日的暴雨,汉水飙升,歼灭了堤岸。来不及转移的于禁和庞德几乎全军覆没。大多数士兵被洪水冲走,死者众多。义将军庞德被俘后,宁死不屈,誓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杀死(后来被曹操追死为状侯)。
庞德宁死了,最后被杀了。然而,于禁在这场关键的战斗中有一种失名将军的风,甚至举军投降。曹操听说于禁不仅失败了,还降低了关羽。他失望地哀叹道:“我知道30年的禁令。为什么我要处于危险之中?最好是庞德邪?”(根据《三国志》)
(东吴名士虞翻看不起禁令,曾向吴主孙权说不能放虎归山,应当就地除以)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关押在荆州江陵。建安25年(220年),东吴利用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救樊城的机会,著名将军吕蒙派兵袭击江陵,于禁获释前往东吴。吴主孙权对禁颇有好感,两人见面很开心。有一天,于禁和孙权一起骑马,碰巧被东吴名士于翻(字仲翔)撞见。于翻很不满意,当场骂于禁:“你只是个俘虏。你有什么资格和我主并排骑马?孙权当场制止了自己的无礼行为,愤怒不已,甚至用马鞭鞭鞭打于禁。此后,孙权宴群臣于楼船,北乐起,于禁暗自伤神,默默流泪,于翻却指责于禁假装可怜。由此可见,虽然孙权对禁令非常款待,但东吴的许多名人仍然不屑于禁令的临时投降,并认为禁令有辱名将的名字。
建安二十五年(二十二十年),魏王曹操去世。在众臣的劝说下,世子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宗,即皇帝的位置,改名为大魏。吴主孙权派使道贺称臣。黄初二(二十二十一年),孙权为了修复曹丕,遣返曹魏。
自从投降关羽,客居东吴以来,于禁一直是败军之将,回到许昌后的处境堪称尴尬。历史上,魏文帝曹丕看到于禁时,已经是“一定要发白,形容憔悴”(据《三国志》)短短两年,一代名将于禁就是这样。
[img]171540[/img]
回到曹魏的于禁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曹丕没有授予他的军事权力,也没有质疑他过去在樊城的失败和对关羽的投降。他只用安远将军的虚假职务来安慰他。后来,于禁去参观太祖武帝曹操的陵墓高陵时,曹丕命令人们画一幅关于羽战克、庞德愤怒和于禁降服的画。于禁看到后,他感到羞愧和羞愧,死于疾病。他被追上中下后的头衔,称为李侯。
古人最看重名节,昌晨降而复叛,为不忠不义,于禁不念旧友之情怒斩之。庞德宁死于樊城之战,他的忠诚和勇气得到了曹操的肯定。另一方面,曹操失望了,失败了,失望了。事实上,对于关羽的禁令投降,后人并不总是一边倒地批评他。要知道关羽能决汉淹没禁七军,完全是曹仁不懂兵法造成的。司马懿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所失。"于禁这场战败是挺憋屈的。西晋镇南将军王欣甚至批评魏文帝以画讽于禁,认为魏文帝的举动“不是帝王之旅,也不是君子之旅”。
余禁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什么?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屈服于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