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邓艾字载。“望着历史的河流,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下面一起走进了解。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挡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征西将军邓艾采取了迂回的战略。魏蜀两军主力对峙剑阁时,率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省文县西北),穿越700多里荒芜的地区,凿山开路,攻击江油(今四川江油北)。蜀汉腹地绵竹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img]153008[/img]
公元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意味着魏、蜀、吴三国的鼎立格局开始结束。然而,在蜀汉灭亡并取得巨大成就后,邓艾被杀。所以,问题来了。作为灭蜀最大的英雄,邓艾为什么会被冤枉杀害?在我看来,邓艾犯了两个错误。
一
@ 蜀国灭亡后,姜维策动钟会造反。钟会谋反失败后,魏军大肆掠夺,然后监军卫杜收拾稳定局势。由于他参与了对邓艾的诬告,他派护军田继续在绵竹(今四川德阳)西部追杀邓艾的父子。邓艾在洛阳的余子也被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分配到西域。对此,在笔者看来,钟会被杀,显然是罪魁祸首,也就是说,它真的想造反,这才被杀。但就邓艾而言,没有真正的谋反,属于被冤杀的情况。至于邓艾为什么被冤杀,主要是邓艾犯了两个错误。一方面,第一个错误是邓艾擅自承担拜官。
后主刘禅放弃抵抗后,征西将军以天子的名义,以天子的名义任命了大量官员。在此基础上,征西将军邓艾拜刘禅行骑将军,蜀汉王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徐都尉;对蜀汉大臣来说,根据他们的地位,要么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要么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职务。汉末三国时期,征西将军作为四征将军之一,与骑将军、卫将军等级仍存在差距。
二
因此,很明显,作为曹魏的征西将军,邓艾根本没有资格将刘禅封为将军。在我看来,邓艾破坏规则的行为自然会攻击对手。当然,更重要的是,当邓艾封后刘禅等人时,他们先斩后奏,也就是说,他们既没有事先得到曹魏皇帝曹宏的许可,也没有得到曹魏权臣司马昭的授权。这自然触及了司马昭的底线。钟会和邓艾都是重兵将领。今天他们可以擅自封蜀汉百官,明天可以做更多过分的事情。
[img]153009[/img]
@ 司马昭在钟会等人攻击邓艾并擅自拜官后,已经不满意了。当钟会陷害邓艾谋反时,司马昭没有立即下令处死邓艾,而是派监军魏杜逮捕邓艾的父子,并用阈值车将他送到洛阳,这意味着司马昭怀疑邓艾。
三
另一方面,邓艾的第二个错误是向司马昭索要临机处置权。邓艾灭蜀后,他向司马昭提出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准备措施。也就是说,在邓艾看来,这是席卷世界的有利时机。因此,对邓艾来说,他想在消灭蜀汉后继续与东吴作战。然而,司马昭并不同意邓艾的计划。原因很可能是,如果邓艾继续消灭蜀汉和东吴,他将不可避免地取得巨大成就,甚至成为司马懿家族的重要威胁。
于是,马昭让监军卫军警告邓艾:“这件事应该报告,不应该立即实施。”对于司马昭来说,他显然不同意邓艾的计划,并表示应该从长远来看讨论消灭苏州的计划。然而,邓艾再次扮演司马昭的角色,说如果一切都向朝廷请示,那就太晚了(“如果你等待国家的生命,来回旅行,延迟太阳和月亮”)。
四
[img]153010[/img]
@ 因此,很明显,邓艾希望司马昭授予他临机处置的权力,也就是说,邓艾强烈要求他先砍后打。虽然邓艾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东吴的进攻,但从司马昭的角度来看,邓艾是否必须有两颗心。如果司马昭真的授予邓艾临时处置的权力,那么后者可以借此机会在巴蜀自力更生,或者在消灭东吴后与司马昭掌握的曹魏隔江相反。因此,凭借魏灭蜀之战积累了足够威望的邓艾,虽然客观上有助于司马昭结束三国鼎立格局,但也会有功高震主的结果。早在战国时期,白起就准备在长平战争后立即消灭赵国,但秦昭襄王不同意。结果,君臣之间出现了差距,秦昭襄王最终杀死了白起。
现在邓艾的结局明显和白起差不多,也就是邓艾和白起都没有造反的意图。但是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中间有别人的挑衅,双方都有芥蒂。总的来说,邓艾犯的两个错误,无疑触及了司马昭的底线,再加上钟会等人落井下石,邓艾很快就赢了。公元264年,钟辉、姜伟出兵后,邓艾和儿子邓忠最终被魏军派遣的将军田续所杀害,即邓艾作为消灭蜀国的最大英雄,被冤枉杀害。
邓艾是灭蜀功臣,但最终被杀。他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