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蒋婉字公炎。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成立蜀汉。蜀汉成立时,诸葛亮被任命为宰相。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大部分粮食都失败了。于蜀建兴12年(234年)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享年54岁。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希望通过北伐中原来振兴汉朝。
不幸的是,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获得机会外,在接下来的几次北伐中都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诸葛亮死后,姜维多次北伐中原。然而,姜维的北伐不仅没有超过诸葛亮的北伐,而且导致蜀汉国力的丧失,甚至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死后,一位大臣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原北伐的奇计。如果能实施这一计划,蜀汉北伐的成功概率将显著提高。
一
@ 诸葛亮的继承人蒋婉提出了这个策略。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234年)去世。诸葛亮去世后,蒋琏被后主刘禅任命为尚书令。不久,他增加了首都保护和假期,获得了州刺史,然后晋升为将军,录制了尚书,并封锁了安阳亭侯。蒋婉虽然没有成为宰相,但蒋婉在地位和权力上实际上弥补了诸葛亮的空缺,因为他被后主刘禅授予将军、记录书事等职务。延熙元年(238年),刘禅下诏蒋婉开府,加大司马。魏蜀吴三国时期,大司马的地位还在将军之上,这使得蒋琏在蜀汉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此后,蒋婉长期驻扎在汉中,并多次命令姜维带领部分教师西进,采取进攻态度,但收效甚微。因此,在与曹魏的长期较量中,蒋婉提出了一个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派一个水手攻击曹魏的魏兴和上庸,让姜伟带领一匹兵马攻打曹魏的凉州,然后联系东吴同时出兵,这样曹魏就不能在头尾兼顾了。
二
[img]152834[/img]
蜀汉司马蒋婉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交通不便,成为蜀汉北伐未能取得根本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虽然山脉和河流障碍已经成为蜀汉的重要基础,但它也增加了蜀汉攻击曹魏的成本。例如,运输粮食和草更加困难,中途的消费增加了蜀国的负担。因此,鉴于这一问题,蒋婉认为,曹魏的东三郡可以沿着汉水和绵水东下进攻。
在此基础上,蒋婉造船,准备攻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没想到旧病复发,未能成行。当然,蒋琏想从水路攻击曹魏魏兴和上庸二郡的计划遭到了许多蜀汉大臣的反对。例如,蜀汉朝廷派出尚书令费祎和中国监察部队姜维来到汉中,试图劝阻蒋琏。在这方面,蒋琏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北伐计划,而且,蒋琏还给后主刘禅写了一封信,详细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三
蒋婉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蜀汉的整体实力与曹魏的差距很大。从长远来看,蜀汉只会被曹魏淘汰。@ 现在应该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攻打曹魏雍凉地区,而我蒋婉则带领后继支援姜维。除陆路进攻外,还需要从水路进攻曹魏的魏兴、上庸二郡,并与东吴取得联系,即促使东吴同时进攻曹魏。曹魏在多方向发起进攻的背景下,很可能首尾难以兼顾,这无疑会给蜀汉北伐一个机会。
向后主刘禅尚书后,蒋婉于是进入涪县,病情日益恶化。因此,在笔者看来,蒋婉水路两个方向攻击曹魏的计划无疑有很大的成功概率。其中,水路进攻魏兴、上庸二郡是刘封、孟达之前占领的东三郡。东三郡连接汉中和荆州,当时荆州被东吴占领。一旦占领这个地区,蜀汉和东吴就可以互相照顾,成为一个角落。
[img]152835[/img]
四
@ 假如曹魏把主力放在这个地区,那么姜维率领的军队,显然有望在凉州地区取得好成绩。与诸葛亮北伐全面进攻一个方向的战略相比,蒋婉的北伐策略可谓天马行空,很可能会让曹魏一方毫无防备,即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不幸的是,蒋婉病重,再加上蜀汉内部的阻力,这一计划未能成功实施。延熙七年(244年),蒋婉因病要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给费祎,刘禅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延熙九年(246年),蒋婉病逝,被授予“恭”称号。
费祎更注重恢复蜀汉国力,控制姜维北伐曹魏的兵力,而不是主张北伐中原的蒋祎。在费祎掌权期间,姜维进攻曹魏的兵力,往往不到一万人。在此基础上,提倡休养生息的费祎自然不会继续实施蒋婉的北伐计划。综上所述,诸葛亮去世后,蒋婉虽然提出了一个奇计,甚至有望扭转蜀汉对曹魏的劣势,但未能成功实施已成为蜀汉的一大遗憾,即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要想翻盘曹魏,确实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兵行危险。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欢迎留下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蒋婉在北伐中原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