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大汉魏王爵位,并在当年称帝,改名为魏。
[img]149485[/img]
曹丕称帝后,占领益州、汉中等地的刘备明年称帝。相比之下,三国的另一方,孙权要等到公元229年才能称帝。那么,为什么孙权要比刘备晚8年才能称帝,而不是曹丕篡汉后才能称帝呢?要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背景入手。
东吴没有法律性
虽然曹丕称帝被认为是篡汉自立,但至少在流程上符合天命禅让的基本观念。经过曹操几十年的影响,朝廷形成了强大的支曹派势力。对此,汉献帝也很清楚,公元220年的朝廷仍然没有多少朝臣真心匡扶汉朝。当大臣们上表要求刘协禅位时,汉献帝没有采取任何反抗措施,而是主动三次下令禅让。在曹丕受禅之前,王莽在西汉末年举行了一次受禅仪式,因此有章可循。正刘协积极举行禅让仪式,曹丕称帝后并不难为他,反而给了公爵高位,封为山阳公。晋朝建立后,由于其法统起源于曹魏,曹魏也被认为是三国中的正统观念。以蜀汉为正统的说法直到南宋才出现。
虽然曹丕在程序上完全符合法律逻辑,但仍然没有得到一些士人的认可。由于东汉所有皇室成员都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刘备可以被称为皇帝继承王位。但由于汉献帝主动将皇位禅让给外姓,因此存在法理上的混乱。刘备的旗号是曹丕谋反篡权杀天子,所以汉朝没有主人,皇位空缺。因此,作为汉族宗族,他有义务和责任进入皇帝。因此,曹丕称帝仅五个月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并追溯刘协为汉民帝。虽然刘备称帝的原因有疑问,但汉族宗族的身份、曹氏专权的事实和“衣带诏事件”的遗存因素使其在道德上没有错。
与曹丕、刘备相比,孙权根本没有称帝的法统性。孙权作为汉朝统治下的地方官员,不是皇室宗亲,所以没有皇位继承权,也没有从在位皇帝那里禅宗。即使是江东基业也不是完全由孙权创造的。此外,曹操进入魏王和加九锡是由他的功勋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起来的。魏王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曹丕的地位,为皇帝提前奠定了基础。孙权手中的胜利是背盟刘备,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对于汉朝臣子孙权来说,这场战争不仅不能成为他称帝的法律依据,还会影响他对道德层面的判断。
时局不允许孙权称帝
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这时,曹丕受禅后,静等南方动向,一旦得到孙刘两家任何一方的认可,他的地位就会越来越稳定。在曹丕看来,刘备臣服自己显然是不现实的。他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东吴。果然,五个月后,刘备在成都成为皇帝,但刘备并没有以帮助汉朝和攻击曹的名义攻击魏国,而是为了报复关羽的孙权。这种情况,让曹丕喜出望外。
荆州之战是对刘备整体战略的重创。刘备失去了近一半的领土,失去了关羽和荆州几乎所有的人。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破灭了。被孙权背叛后,刘备一直都很宽厚,知人待士,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下一口气。当时,刘备军队先后赢得了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正是日中天。与此同时,关羽新败,荆州地区仍保留着许多关羽余部和水贼支党,可能会对刘备做出反应。在这场危机中,一旦孙权成为皇帝,他将被刘备和曹丕从西到北攻击。
江东文武官员的身份认同
上面提到的孙权是汉朝的地方官员,整个江东集团的将军和谋臣实际上接受了汉朝的官爵。江东文武名义上是孙权的下属,而不是大臣。在非常重视道德法理的汉代,他们希望孙权能够在“帮助汉朝”的旗帜下保持半分离状态,而不是独立建国称帝。
[img]149486[/img]
此外,在长期维护江东政权的过程中,江东政权逐渐与当地豪族家庭结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同治理局面。士族家族在江东朝堂上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孙权的皇帝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成功,否则将影响整个江东集团的稳定。
最后,孙权成了吴大帝
由于当前形势的威胁,孙权不仅没有在曹丕和刘备竞相称帝的情况下贸然跟进,而且在季汉攻击的情况下,他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降低了态度,向曹丕称臣,承认了自己的地位。尽管有臣子进言曹丕,说孙权的臣服不诚。然而,在当时三足鼎立的情况下,曹丕得到了两方的认可,至少稳定了曹魏内部的合法性。出乎意料的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虽然获得吴王称号的孙权名义上已经从汉朝的封疆官员转变为曹魏的附庸,但他本质上享有曹操和曹丕称帝前的同等地位。此外,他还建立了与江东文武的君臣关系。此外,在曹丕称臣并被授予国王称号后,孙权和刘备的地位再次平衡。毕竟,如果孙权继续尊重汉朝,刘备将在政治上低于刘备。
八年后,公元229年,孙权重新与季汉建立了盟友关系,摆脱了曹魏的藩属地位。也就是说,在法理上,吴王之上的皇位空缺已经形成。毕竟,此时的江东不承认汉帝或魏帝。此时,周瑜、鲁肃等创建江东基础产业的老兵已经去世,江东将领、谋臣也认可了现有的君臣身份。一切都很自然。就连曹丕和刘备也相继去世,孙权正式称帝。
说孙权不贸然跟进称帝是明智的。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定国号为吴,正式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
为什么孙权比曹丕和刘备晚8年成为皇帝?孙权选择晚成为皇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