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势最强,就是韩昭侯在位的时候。韩昭侯早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同,群臣官员不知所措。公元前355年,韩昭侯实行改革。他利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变法),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侵”;“终申子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主要成就
重用申不害
六年前(前355年),韩昭厘侯派军队攻击周朝,占领陵观、林丘等两个村庄。两年后,一位小官申不害自行推荐给昭厘侯,昭厘侯任命申不害为丞相。申请任相前后15年(前351年)─前337年),内政改革,外交寻求和平,也使韩国跃升为一流强国。有一次,申不害推荐表哥当官,韩昭厘侯拒绝,申不害很不高兴。昭厘侯说:“我从你这里学到了治国的法律。现在,我接受你的请求,破坏你的法律吗?还是遵守你的规则,拒绝你的请求?你曾经教过我,严格执行奖惩,用人一定要按顺序。而你却私相授予。你说,你想让我听你说什么?“申不害汗流浃背,请罪说:“你才是我所期待的真正君主。”
申不害所倡导的任人原则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而韩昭侯则牢记申不害所传授的治国之“术”,而不是因为申不害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img]130660[/img]
政治
战国时期的韩国现在在河南,《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韩国先是和周同姓,姓姬。后来,苗族事晋不得不被封为韩原,称为韩武子。”也就是说,韩国祖先最初被封为“韩原”。致韩厥时,被列为晋六卿之一,即“晋六卿,韩厥在一卿之位,被称为献子”。
献子之子宣子迁居州。宣子贞子迁居平阳。至于“郑”,起初不是韩国的领土,而是另一个诸侯国——郑。《史记》记载:“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两年,灭郑,因迁都郑。”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分野的标志是韩、魏、赵三家分晋。@ 说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应该是郑。
《史记》记载,秦吞并韩国时,韩国的领土范围:“九年来,秦俘王安(韩国最后一位国王)一直在其他地方,为英州县。”上述数据表明,韩国的领土范围大致应该在黄河以南,所以不包括河北,而是在英水之滨。因此,在河南、郑州和洛阳之间,西北与山西接壤,南部只有淮河一线(当时是楚地)。
[img]130661[/img]
农业
韩昭侯时期,通过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大提高,一些地方也推广了一年两熟制。荀子富国说:“今天是土生土长的谷物。如果人们善于治理它们,他们将在一岁的时候得到几个盆。”@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生产水平从根本上提高。
在韩昭侯时期的韩国,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铁耕已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发现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花、锄头、锄头、镰刀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战国时期,韩昭侯时期的牛耕更为普遍。铁农具与蓄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韩非子外储说上》说:“耕者深,读者熟”。没有畜力和铁农具,就不可能深耕细作。
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农民有着更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能够从土壤的颜色、性质和肥沃程度来理解和区分土壤,并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进行耕作。农民们非常重视土地的施肥。”覆盖地表亩,刺草繁殖谷,多粪肥田,也是农民的普通事情。”
[img]130662[/img]
经济
韩昭侯时期,韩国的商业也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商人的活跃、城市的繁荣和货币的流通等方面。
1.韩昭侯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金属货币的流通越来越广泛。当时金属货币有铜币和金币两类。铜币主要有四种:燕、齐用刀币,周、秦用圆币,三晋用布币,楚用“蚁鼻钱”。金币一般以斤(十六两)、易(二十二)为计量单位,还有“饼金”和“营爱”。金属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2.韩昭侯时期,城市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战国时期,韩之阳翟(今河南禹县)出现了许多工商发达的大城市。
3.韩国商人在列国之间销售,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北方的马、南方的鱼、东方的盐和西方的皮革都可以在中原市场买到。大商人比较活跃,比如大商人白圭,“人抛弃我,人取我”的方法,(《史记货殖传》)进行投机交易,赚了不少钱。河东盐商、邯郸冶铁商郭纵,富家天下,交诸侯,干预政治。杨翟大贾吕不韦,通过卖贵,家到千金,参与政治,官到丞相。
韩昭侯执政期间取得了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