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位是权力斗争漩涡的中心,争权夺利的人都觊觎这个至高无上的帝位。既然有了新上位者的喜悦,就会有亡国之君的孤独。
然而,如果你因为你的能力不足而输给了你的对手,亡国之君就不会受到冤枉。然而,还没有时间感受到皇帝带来的权力,我们就应该感受到亡国之君的孤独。他是宋恭皇帝。
四岁的宋恭帝从父亲手中继承了皇位。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幸运。毕竟,四岁的时候,他可以成为一个人,但谁知道呢,这是宋恭帝痛苦的开始。
[img]123908[/img]
当他从父亲那里接管王位时,这个国家濒临灭亡,他当然不知道。即使南宋后来被元军攻下,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元世祖忽必烈命令去大部分地区,他仍然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为什么宋恭帝在南宋死后半个世纪成为一名僧侣,却仍然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呢?
后来,忽必烈封宋恭帝为英国公。年纪大了,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叛逆的心,英国公众致力于佛教,并要求出家当和尚。忽必烈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在忽必烈的支持下,他去了西藏萨迦寺出家。
在寺庙里,他致力于学习藏文。几年后,凭借出众的才华,他熟悉藏文,然后翻译了著名的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藏文名气上升,后来发展成为住所。
原以为宋恭帝剩下的日子就这样在寺庙里念经了,但没想到他还是难逃忽必烈的毒手。
出乎意料的是,忽必烈想杀宋恭帝。这是一首诗。
宋恭皇帝于1274年登基,当时只有4岁。两年后,南宋谢太后在临安投降。从那时起,南宋就以形式灭亡了。当时,宋恭皇帝只有6岁。换句话说,他实际上对自己的皇帝生涯没有印象,他对临安和南宋的印象也很模糊。
公元1323年,宋恭帝安静的生活被打破。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读着过去,回忆起对家乡模糊的记忆。他不仅悲痛欲绝,还写了一首《燕京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诗说:
寄语林和靖,梅花开了多少次?
黄金台下客,应该不回来。
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中,燕昭王在黄金台上花了很多钱来吸引圣人。他把自己比作圣人,这表明他受到了元朝的礼遇。他是“黄金台下的客人”,不再想回到临安。
整篇文章表明了对家乡的思念,但也表明了自己没有谋反之意,其实连思乡都表达得极其含蓄。
理论上,宋恭帝从小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他年轻时继承了王位,但他得到了元军的侵略和改朝的压迫。摆脱君主的身份,在寺庙里感受生活,难免会有一些感触。写一首诗是合理的,也是人的本性。
[img]123909[/img]
要说宋恭帝这个时候心里还有什么计划和想法,恐怕概率不大。毕竟他从小就意识到的不是作为君王的优越感,而是作为君王要面对的江湖险恶感和权力中心的可怕感。所以,也许对于宋恭帝来说,这个皇帝的地位真的不是很有吸引力。
然而,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表达了宋恭帝对元朝政府进攻南宋的谴责,从而违反了文字狱。
当宋恭帝的《燕京作》这首诗传到当时元朝皇帝元英宗不这么认为的时候,元英宗怒不可遏,于是下令给宋恭帝送死,死时享年53岁。
关于宋恭帝的结局,汉语《佛祖历代通载》中有这样一句话:“到治三年(1323年)四月,英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至于这个结局,明面上是元英宗认为宋恭帝还有反叛的想法,但其实只是元英宗担心宋恭帝一天不死,原来治下的人还是会有一丝想法,等着谁能复活宋朝。而且给宋恭帝的死,相当于绝对有这样的可能。所以宋英宗写诗不是宋恭帝想要他的生命,这只是借口。
就这样,即使宋恭帝成了僧人,整天念经不理世事,依然逃不掉一死。这只能怪他生不逢时。
宋恭帝的王位在历史上是怎么来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