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书记载中发现,古人“发表”文章主要有三种形式:
首先,文章通过驿站传递。也就是说,它是用信发表的,被称为“简”。据《诗》记载,“元微之(元祯)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称之为诗简。”
第二,题写在公共场合的墙上。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在墙上写字发表的。元祯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给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送礼。二十年来,禁省、观寺、邮后墙上都是书。“为了保护墙上的题诗,一些寺庙还专门在诗墙上给了碧纱。在成名之前,唐代诗人王播曾在扬州木兰院寄宿,和尚不喜欢他,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在墙上写的诗被特别保护了。《古今诗词》详细描述了王播、寇准等人的旧题诗处“已碧纱笼”的情况。
即使有这样的特殊保护,诗歌也不能永远保存下来。根据苏东坡《天竺寺》的诗序,他十二岁时,父亲曾经描述过白乐天在天竺寺壁上写的诗,“笔势奇妙,墨迹如新”。但47年后,“来访的诗已经死了,有刻石存耳”。
第三,在市场酒吧、茶馆、烟花巷陌交流,即在民间“出版”。也是元祯《白氏长庆集序》的记载,说当时扬州和越州到处都有人抄写和编辑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和雕刻),在市场上出售或用来换酒换茶。在宋代诗人中,柳永就是这样一个混迹勾栏瓦肆,在街上卖词为生的“腕儿”。虽然仕途落魄,但传说中“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
@ 以石碑刻字、出版书籍等方式出版也是其中之一,与今天的出版方式没有什么不同。
古人是怎么发表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