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流行,人们对食物的历史兴趣大大增强。在这里,我们将“馒头时代”、“吃饼时代”: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包子时代”。
北朝胡人开启了“馒头时代”
和“粥”一样,“饼”也是古人的主食之一。蛋糕的兴起,直接关系到面粉加工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早在西汉,就有吃面包的现象,但这种面包更像是零食。相反,西北少数民族的胡饼与现代蛋糕的定义相似,在东汉贵族中很受欢迎。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引用《续汉书》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魏晋以后,随着面粉加工手段的进步,饼食在中原发展迅速,在民间普及,古籍中有更多关于“饼”的记载。
晋人束白《饼赋》中提到的面点有10多种。《齐民要术·饼法》记载了20多种面食,包括蒸饼、汤饼、胡饼、烧饼、髓饼、乳饼、膏环等。蒸饼,也就是笼子里蒸的面食,所以唐朝人干脆叫“笼饼”,做法和今天的馒头差不多,其实是早期的馒头。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制作蒸饼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仅能在外地掌握发酵技术和温度,而且蒸饼的花样也很多。
时人视上面开裂()“十”形蒸饼为最佳,有的贵族、土豪不吃。据《晋书·何曾传》(卷33)记载,西晋贵族何曾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每天吃一万块钱,还说没有筷子”,意大利面非常讲究,“蒸饼上没有十字不吃”。赵皇帝石季龙十六国时期以后,特别喜欢吃蒸饼,而且比何曾更会吃。除了“裂方食”,还爱吃“馅”。石季龙,即石虎,《太平御览》引用《赵录》记载,其“好吃蒸饼,常以干枣、胡桃浆为心蒸”。据美食家分析,蒸饼中的胡人开启了中国古代的“馒头时代”和唐代的“笼饼”、宋代的“吹饼”都来自蒸饼;将馅料放入蒸饼中的做法成为后来广受欢迎的馒头做法的来源。
唐朝全面进入“吃饼时代”
隋唐时期,古代中国人全面进入“吃饼时代”。在蛋糕的做法中,北方少数民族最好。匈奴和鲜卑被中原汉人称为胡人。到了南北朝,五个胡人最凶,占领了中原。“五乱华”指的是这段历史。胡人东进南下,也带来了他们的面食制作方法,胡人吹的蛋糕被称为“胡饼”。汉灵帝最喜欢的胡饼是西域胡人做的,用炉子烤的。胡饼又称“胡麻饼”、“揉饼”,胡麻是芝麻,胡麻饼是今天的芝麻煎饼。
后人多称胡麻饼为“麻饼”,这可能与石虎的禁忌有关。石虎本身就是胡人,“胡”和“虎”又谐音,于是改名为“麻饼”,“赵录”就是这么说的。据说中秋节流行的月饼来自胡饼。据说当年将军李靖征服匈奴,8月15日获胜归来。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将胡人献的祝捷饼分食群臣,随后又有中秋节吃胡饼的习俗。唐玄宗李隆基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这种说法没有出处,但8月15日唐人有吃饼的习俗。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称:“寺家设置馄饨、饼食等,作为8月15日的节日”。
虽然唐代没有月饼,但宫中流行着所谓宫饼的高档糕点。据《洛中见闻》报道,有一年,唐猷宗在8月15日晚上吃蛋糕。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就命令皇家餐厅用红丝包裹,给新科进士蛋糕。宫饼在宋朝皇家也很受欢迎。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也许这就是月饼的前身,“月团”。还有一种包馅面点,以宋朝皇帝吃而闻名。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周将军,率军攻打南唐。他在安徽省寿县发生了激战。由于战争不利,他工作过度。赵匡胤没有想到茶饼。他是一个当地的馅糕点来救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这个糕点被称为“大救驾”。
宋代引领“包子时代”
最近,“包子”成了热词。馒头什么时候进入人们的餐桌?“吃包子”在宋代开始流行。可以说,宋朝引领中国进入了“包子时代”。宋代馒头是在唐代笼饼的基础上生产的。宋代出现了一种面食(造字,“俊”左边换成“食物”旁边)馅,类似馒头。馅料有素菜馅和肉馅,这是现代“菜包子”和“肉包子”的原型。宋代已经出现了“包子”这个词,又称“包子”。吴自牧的《梦粱录》和《肉菜从餐厅》,即“细馅大包子”、记录各种包子,如“竹笋肉包子”。宋代包子有两种:发面或半发面。宋人王怡的《燕一谋录》记载,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月丁酉,宋仁宗诞生之日,宋真宗非常高兴,于是“宫中出包子给臣下”。这种馒头不是一般的馒头,馅料是金子,珠宝。
宋代有钱人做包子很讲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记载。当时一个男人在京城开封买了个小妾,自称是蔡太师厨房的仆人,负责包子。有一天,男人叫妾包子,她却说不,原来她只负责“缕葱丝”。 宋人很会做包子,北宋东京街头有很多著名的包子店。南宋时期,包子成了大众食品,品种繁多,与现代包子没有什么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葱肉馅”已被用作笼饼和馒头。当时有人偷工减料,多放葱减少肉。有一个故事,唐武则天时侍御史侯思止,出身卖蛋糕,发财后经常叫人给他做笼饼。据唐人韩婉《御史台记》记载,侯思止有句口头话,叫“和我做笼饼,可以缩成葱”,意思是给我做馅馒头的时候,要少放葱,多放肉。
舌尖上的美食历史:中国什么时候进入馒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