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八月十日,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死亡之外没有什么大事,@ 我们的古人特别选择了这样的日子,试图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留下沟通和安慰的渠道。一整套与之相关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心理都可以玩味。而且在这样的日子到来之前,我们想谈谈钟馗,这种与鬼难分的神奇又值得人物。这样一个人、鬼、神三位一体的大众偶像是如何形成的?
一开始,TA是“它”,一种植物,特别是一种真菌植物;据说也可能是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唐朝的一个晚上,皇帝做了一个噩梦,一个黑人逃跑了孩子,所以TA变成了“他”,他的照片,成为皇帝每年给大臣们的新年电影;后来,精英和失败者爱上了他,所以“他”变成了“他”。就这样,钟馗从植物界进化到神仙界。后来这位大神管得越来越宽,乱世驱鬼,盛世迎福,仗剑,嫁妹,送儿子,夜游,喝酒,相当忙~
起初,他是一种植物或法器
画史上以钟馗为题的作品数不胜数,关于他的人生经历、传说、怪谈也多达几十个版本。在现存文献中,他最早出现在晋末的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经》中:“今天鬼来病主人...孔子持刀,武王绑之,钟馗打杀,便付之辟邪。明确他是个斩鬼的角色。然而,与孔子、武王等历史上的人文神不同,钟馗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其来源是《本草纲目》中所载的“中葵”菌类植物,另一种是驱鬼诺舞中使用的锥形法器“中葵”。唐朝皇帝梦见了他,所以...
在经历了漫长的“人性化”和层层虚构之后,到了唐朝,钟馗的画像已经成为皇帝赐予大臣的年终驱秽神物。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为了解他的外貌和性格,讲得最详细,也被后人引用最多。唐开元年间,玄宗历山讲武回宫后缠绵于病榻。有一天梦见一个小鬼,衣江犊鼻,鬼祟猥琐,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皇帝的玉笛,绕殿而行。后一个蓝色的衣服,大鬼,黑臂,抓住小鬼的眼睛。“问大人为什么人,奏说: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醒来发现自己又轻又健康,急召画家吴道子告诉此事,并要求如梦图之。道子立笔图已经结束,上以瞪久之,抚说:是卿与我同梦,何小若此哉?然后大加赞赏。”
在玄宗的梦里,钟馗说他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武举失败,另一种是武德年间科举失败。因此,他可能是武术学生或文人。在文士版中,钟馗是一个在寒窗里努力学习的有才华的学者,但他的脸因为鬼结构而被摧毁。更不幸的是,除了他应得的进士名声外,高祖的丑陋外表也被打破了。他死后,他的朋友杜平为他抱怨。高祖后悔了,埋葬了绿袍。天帝还把他命名为斩鬼之神。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极其强烈的性格和戏剧性的经历为后人的演绎和审美创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与传统文人塑造的温暖、中庸、酸腐形象大不相同,这是一个将东方浪漫主义带入冷酷世俗的文学梦想。比如孟姜女哭倒长城,白素贞水漫金山寺,场景惊天动地,面对坚不可摧的东西,里面充满了决心和绝望。@ 宋元以后的文人非常爱他。
唐宋时期,草根和精英们一起把他送到祭坛上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的钟馗传奇,塑造了一个人、鬼、神三位一体的民间偶像。他不仅承担了消灭冥界恶鬼的责任,而且因为学者的特殊经历,被视为人民伸张正义、守护一方福祉的地方神。出于文人阶层的需要,钟馗的象征意义不断泛化,可以隐喻忠诚守节的爱国志向,也可以寄托有识之士的入世情怀。民间和士夫的绘画趋势在这里汇聚,正邪雅俗都是合适的。
钟馗的封神三部曲:从植物到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