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推到魏征墓碑,主要有两件事:一是王子李承乾谋反;二是魏征向史官展示了建议李世民的草稿。
[img]442693[/img]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承乾王子的叛乱。本来,这件事与魏征无关。问题是,李承乾王子的老师杜正伦是魏征的好朋友,他们仍然是村民。
关键是杜正伦当李承乾的老师,主要是魏征在李世民面前大力推荐的结果。
@ 魏征还推荐了一个人帮助王子,这个人叫侯君集。
众所周知,侯君集是太子党的主要将军。此外,侯君集还直接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计划。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生前很可能已经知道太子谋反的计划,甚至可能亲自参与。
这时,有人站出来告诉魏征,说他私下把写给李世民的建议草稿拿给史官楚遂良看。这直接让李世民得出结论,魏征一定参与了王子谋反的事件。
,臣子建议皇帝的草稿通常被烧毁,永远不会,也不敢给别人看;甚至,臣子也不能让人们知道,他在建议皇帝之前也特别写了草稿。
[img]442694[/img]
更有甚者,一般情况下,臣子都想劝皇帝,都是私下劝皇帝,绝不能公开指出皇帝的错误。
,说服是一门艺术。在公共场合,我们不给对方面子,公开指责对方的错误,认真地给对方上一堂大课。更不用说皇帝了,我们普通人会很不高兴,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 在真实的历史中,如果一个大臣直接在公共场合指出皇帝的错误并批评他,他往往具有表演性质。换句话说,这是皇帝和大臣通过相互默契进行的一场政治表演。这样,皇帝的形象自然是开放的,建议。
事实上,魏征当时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除了魏征,谁敢公开劝李世民?事实上,他们不仅不敢劝李世民。通常,当他们看到李世民时,他们不敢呼吸,就像猫看到老鼠一样。
当然,如果魏征不幸扮演这样一个塑造李世民从劝形象的角色,给他十个勇气,他就不敢公开指责李世民。
[img]442695[/img]
现在,有了魏征这个角色,他夸张的建议风格,虽然表明上次损害了李世民的脸,但可以让李世民的形象,各种高。问题是,魏征把建议李世民的草稿拿出来给历史学家看,这是另一件事。
,这不等于公开告诉你,李世民的行为其实是在表演吗?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在草稿上列出,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如果不是魏征的纪律,李世民就不会死。这样,李世民的形象就完全被摧毁了。
最初,李世民怀疑杜正伦和侯君集可能在自己和王子之间下注。现在王子曾经想抢班夺权,但魏征仍然保留着建议李世民的草稿,甚至把它拿出来给历史学家看。他想做什么?
如果王子抢班夺权成功,魏征的草稿不能作为李世民昏庸的证据吗?这样,王子夺权自然会成为国为民的好事。在此背景下,李世民自然断定魏征对自己不忠,于是愤怒地推到魏征的墓碑上,解除了魏征长子与衡山公主的婚约。
事实上,如果不是魏正好去世,他可能很难从头到尾做好事。后来,李世民征求高句丽的失败。为了给自己找点面子,他故意说:“如果魏正还在,他会站出来阻止我,我不会犯这么大的错误。”于是,魏正又被平反了。
李世民非常重视魏征。他死后为什么要推倒他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