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歇冠子》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魏王问扁鹊,他的三兄弟都擅长医术。谁是医术最高的?扁鹊的回答是,大哥是最高的,可以防患于未然;其次,第二个哥哥可以在疾病开始时消除;他的医术最差。他只能在病情严重时“投毒”并消除疾病。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我认为扁鹊擅长“以毒攻毒”,所以他会“投毒”治病。但后来,我读了书中的另一个故事,说扁鹊治疗了一个血液阻塞的病人,但也“毒药”,使血液光滑,病人康复了。本文中的“毒药”与上一个故事中的“毒药”相同。
这样,就会发现矛盾。更不用说在中医中,虽然毒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但偶尔,并不常见,即使应用,也是在特定的情况和疾病中。例如,血液循环,在中医中,没有毒药通过血液循环的真理。此外,扁鹊说,他的医疗行为是“毒药”。这样,什么是“毒药”就值得思考了!
后来看了秦汉古籍,发现我们现在说的“良药苦口利病”。秦汉时期,这句话最初的说法是“毒药苦口利病”。“毒药”对疾病有好处吗?这个问题令人费解。直到发现郑玄的注释,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郑玄为先秦古籍作注,解释“毒药”时,被解释为“药之辛苦者”。也就是说,当人们最晚到达秦汉时,所谓的“毒药”并不是指有毒药物,而是指味道浓郁、药性强的药物。这类药物刺激性强,遇到重症患者,便得“毒药”,疗效足够。
这样,之前的问题就可以解释了。扁鹊自谦医术不好,原因是只有在病情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才能下重药去病。而且在为患者通血时,还要下药力强的重药,才能使血液畅通。@ 这种“毒”不是另一种“毒”。可见,在古代,“毒药”的初衷是重药,而不是有毒药。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汉语词汇本身也经历了演变。由于“毒”字的意思是“有毒”,随着时间的推移,“毒”变成了“有毒药”,而不是最初的重药良方。
历史上最原始的毒药:[毒药]古代非有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