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有“三尺”这个数量词,但含义不同。最著名的是“举头三尺有神”,这个“三尺”很容易理解,就是指距离。平民天子刘邦总喜欢吹嘘自己凭借“三尺剑”赢得了世界,这个“三尺”很讲究。原来,周朝规定,佩剑分为上制、中制和下制,其中最高级别的是上制,佩剑长三尺,用“三尺”指定剑。当时,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不知道他是否有资格佩戴三尺剑。
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千万不要误会这个“三尺”是王勃的身高,王勃不是侏儒。这三尺指的是系在腰间的绅带。《礼记·玉藻》载:“绅长制,士三尺。郑玄解释说,“绅,带之垂者”,即下垂部分。官爵的高度取决于腰带下垂的长度。官爵越长,官爵越高。在这个水平上,下垂的长度是三英尺。王勃自称“士”,自称“三尺”。顺便说一句,“微命”并不意味着生命毫无价值,而是指周朝的官爵等级。根据《礼记·王制》,官爵等级分为九个层次,最高的是“九命”,如伯为九命、公、侯、伯手下的出租车,等级为“一命”,最低等级的出租车没有“生命”。王勃说自己“微命”,也就是说自己等级低。
纸张发明前,法律规定刻在三尺竹简上,因此“三尺”又指法律。
古代[三尺]有许多含义:纸张发明以前指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