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八股取士:中国教育史上熟悉而陌生的名词

“头白空摩八股文,私塾怎么能接青云?夏侯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古人读书,大凡为了一次能上“青云”,为此不惜耗尽华年,去研摩那八股文。至于八股文,大家都知道这是明清读者求名的应试文体,尤其是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的发表,让中国人更加熟悉。但对于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以及为什么会在明朝发生,却仍然知之甚少。事实上,在唐宋时期,科举取士已经规定了作文应试风格的基本格式,但为什么八股文独自出现在明朝呢?这也要从八股文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

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但实际上早在唐宋就有了它的雏形。唐代科举考试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是明代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代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就是把背诵的经书藏在两端,中间只开一行,把纸剪成帖子。唐朝首先采用口试的方式,让应试举子回答经义,然后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叫“墨义”。宋初沿用这个制度。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兴起。为了减轻考试举子的负担,他废除了考试经典。考试范围仅限于朱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在《孟子》的合称中,试题也取自《四书》中的文句,后来的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元代仁宗延佑年间,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法。有一本叫王的书写了《书义矜持》,提出了“八比”(即八股)的写作方法,所以举子考试都是八比体作文。

八股文在历史上早已萌芽,那为什么要到明朝才最终定型呢?谁是第一个倡导这种考试风格的人?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些问题的最终结论,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明初统治者网络人才的一种手段。明初,战争方,百废待兴,各级政府的管理和地方治理,都迫切需要大量的知识人才。因此,朱元璋特别重视人才的招聘,但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皇帝,朱元璋也希望对大臣们有足够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他采取了固定统一的法律,写了四本书、以五经为题,考生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答案只是代古人的立言。他们试图通过实施这种考试方法,将世界知识分子的思想融为一体,使自己的国家永存。因此,明初八股文开始出现,由朱元璋首创。

[img]83772[/img]

有些人持不同的观点。科举的最后一关是殿试,殿试的内容极其博大复杂,俗称策问,包括问圣学、问天时、问刑赏、问圣贤、问天地鬼神、问人臣言行、问文学之士、问佛仙等。出身寒微、缺乏教育的朱元璋能否提出这些知识含量极高的问题,显然是个问题。反对“朱元璋首创说”的人认为,明初八股文是朱皇帝臣子谋士刘伯温、宋连等人创作的。

然而,“刘、宋首创”的观点也存在问题。当“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正式颁布时,刘伯温已经去世好几年了。现在有一种折衷的观点,明朝的八股文是在明初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朱元璋正式下令实施八股取士考试制度,特别是在刘伯温的提议下。

为了巩固统治,发展封建政治经济,中国各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网络人才。科举前,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方法经历了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等几个阶段。这些方法的一个严重缺点是,一个特权阶层——士族出现在国家政权机器中。他们控制着人才的选择。这个家庭一代又一代地成为官员,他们都是高级官员。三世三公和四世三公有一些富裕的家庭。这些富裕的家庭相互勾结,控制政府,成为政府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一方面阻碍了别人当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皇帝的集权,所以皇帝和公众普遍对此不满。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大多数中小地主也能参与政权,皇帝也重新掌握了官员的选择。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科举选拔已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等科目,以及武术人才的特殊选拔。这一时期的考试内容也比较多样化,比如唐代考诗赋,所以读者要学会写诗。这样,唐朝就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宋代以王安石的“三新经义”为基础,对策试士,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接近后来的八股文。元朝科举考试基本遵循宋朝的做法。但直到明朝才正式规定八股取士,科举考试才进入八股文时代。

明朝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形式,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决定性作用显而易见。朱元璋获得世界后,他的目的是重建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然而,当时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商业和市场发展很大程度,这对封建经济产生了影响,公民思想和各种“异端邪说”也对封建思想体系产生了影响。“自人文向盛,士习宿漓,始而厌薄平常,略显苗条。不屈不挠,渐蜂新奇。新奇,逐渐变得偏僻。始犹附诸子以立旗,今尊二氏以操戈。只南华西竺之语,是尊是尊。“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再满足于前代的思想。他们在考试文章中写了新的内容,不仅包括诸子的思想,还包括佛教和道教的观点。应试文章离经叛道,杂入新奇之说,诡僻之论,不利于封建中央集权。为了迫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服从假孔孟的方式,制止异端邪说,巩固封建专制,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将人们的思想重新融入官方思想的轨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朱集中的儒家经典四本书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篇文章为形式。这样,学者就不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也不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否则就不能通过科举考试。为了他们书中的金屋和颜如玉,全世界可怜的学者在寒窗苦读了十年,却只学到了一些除了应付科举考试之外毫无用处的八股文。此外,明太祖虽然出生在一个军队,但他知道武力可以用来夺取政权,但不能用来治理安邦。他的大多数下属都是文盲,不能办理公文,更不用说担任高级执政官员了。战争还没有结束,他就勤于学习,多方罗致文人。到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破徐州,一位名叫范常的文人来军营见朱元璋,朱元璋留下他作为咨询的智囊团。以后每次去哪里,都要把宿学大儒网罗起来。二十四年后,下令开设文武两科取士。明朝成立后,一切都是草创的,所以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令开科举,从此开始了三年的科举考试。

明宪宗成化时期,正式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八股文写作方法,字数有限,乡试、会试《五经》一题,限500字,四书一题限300字,未来清朝最长不超过700字。八股文一开始就要用一两句话来指出问题的意思,叫“破题”,然后就是“承题”、“起讲”、“开始”,然后用八股文字对比讨论,然后“落后”,结束整篇文章,不能容忍半句话离题。这是最简洁的文字,“语言文章的工作,符合逻辑,不超过八股。“八股文仍在清朝科举考试中使用。由于八股文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大盛,文人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这篇精致但缺乏实用性的八股文上。直到清末,面对欧美列强的欺凌,古帝国才发现自己没有人才与之抗争。经过深思熟虑,八股文成了千人指责的罪魁祸首。因此,在一片声讨声中,八股文被逐出了历史舞台。


八股取士:中国教育史上熟悉而陌生的名词八股取士:中国教育史上熟悉而陌生的名词

,,

  • 北宋杨时尊师重道:留下[程门立雪]千古故事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独特概念。“国家”与“家”密切相关。国家由家庭组成,只有有了国家才有家...

  • 努尔哈赤多次倡导节俭,拒绝贡品:训诫子孙戒酒
  • 《清实录》和《满文老档》记录了努尔哈赤对儿孙说的话:明朝、日本、蒙古等大国几代人修善积德,最终成就伟业的故事,以及那些...

  • 马超投奔张鲁时当过教育官员 负责讲解《老子》
  • 三国名将马超在与曹操征战失败后,又因内讧,丢失凉州,于是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张鲁安置了马超,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汉中...

  • 曾国藩的智慧: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
  • 当孩子们出现各种问题时,他们通常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事实上,儿童...

  • 科举制堪比[四大发明]:与此同时,它影响了全球用人观
  • “当时西方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说,他们认为这个制度应该和中国古代发明的“四大发明”一样重要...

  • 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有多用心? 朱元璋:不死即可
  • 朱元璋的教育, 虽然他没有认真上学,但朱元璋不想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虽然他的兄弟们都是好手,但他们在文化课上完全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