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史记》,最终出版于清乾隆时期的《明史》,相隔1800多年。“二十四史”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唐以前常常把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烨的《后汉书》合称“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到了北宋,又加入了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的清乾隆时期又加入了《明史》。
不久又增加了《旧唐书》、乾隆皇帝将《旧五代史》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朝历史,近人赵尔浔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后来又加入了近人柯绍敏写的《新元史》,最终成为“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说:“自然世有述,都拟班(班固)、马(司马迁)认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重点关注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在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总结了复杂大小的历史事实;
“志”(或“书”)、“考试”)专项记录各项规章制度;
“传”(或“列传”)集中描述历史人物的生活;
在《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有一个“世家”,是纪与传的结合体。这四个例子相辅相成,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