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又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称新五代史,薛史称旧五代史。原著已经丢失,现在的原著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编辑。这是宋太祖诏令编撰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胡蒙、张丹、李芳、刘兼、李穆、李九龄等。
荆南(南平)等十国中五代称臣奉朔各国、楚、吴越等,进入《世袭传》,剩下的进入《伪传》,契丹、吐蕃等进入《外国传》。这本书是基于各朝实录和范围内的五代通录,文献齐全;而且修史时,五代结束后不久,编辑们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历史资料丰富。自从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确立欧阳修《五代史记》为学官后,这本书逐渐废除。
[img]817718[/img]
根据宋代藏书家赵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记载,《旧五代史》的实际作者有卢多逊、胡蒙、张丹、李芳等。在《宋史》中,他们是当时的学者名人。卢多逊少年成名,史称十分“努力学习”;胡、张二人也是“少能文”;李芳知识渊博,曾主编过《文苑英华》、像《太平广记》这样的大类书籍。他们大多生活在五代,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好的了解,所以《旧五代史》的材料比较丰富。特别是保存了许多后来丢失的法令文件和当时人们写的“行状”、墓志铭等,这些都是人物传纪的第一手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当时秉笔之臣,还多抓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都首尾完成,可以征信。因此,宋初《旧五代史》编成后,受到文人和史家的重视。司马光修的《资治通鉴》,以及后来胡三省写的《通鉴注》,都是从中获得了很多资料;北宋著名文坛大师沈括、洪迈等人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援引。这本书是在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后修行的。此时,南方国家仍然存在,许多编辑更熟悉南方的历史事务,因此更多地编入了关于十国的第一手资料。直到明清时期,史家吴任臣写《十国春秋》时,也有记载称,他向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借了《旧五代史》,这证明了《旧五代史》中南方十国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旧五代史》也有很多缺点。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太快了,没有时间仔细识别历史资料。有些人抄袭了五代的实录,甚至把当时人们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明显歪曲历史事实和美丽人物的虚假话录入书中。例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大肆赞扬他的治洛(阳)功勋,并对其大量丑行进行了忌惮。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城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暴露了很多。正因为如此,赵毅的《二十二史笔记》多次指责《旧五代史》,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话题,并举了一些例子来解释薛史的不真实性。但从史料的角度来看,“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南北分裂和混乱,许多五代的“实录”和其他第一手材料大多丢失了。因此,这本几乎“实录”压缩书的史书具有更高的价值。
旧五代史的历史影响:如何评价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