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隋书》共85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纪传部分,由魏征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另一部分是史志,始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成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由长孙无忌监修。
隋书的修史水平较高。首先,当时唐朝聚集了大量有才华的人: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被列为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颜师古是当时著名的经史大师;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春风负责修饰天文和律历。这样,隋书的修编就得到了学术上的保障。第二,当时修史离隋朝很近,隋朝有很多史料可以资证。比如隋人王琏写的《隋书》80卷,就保存了许多隋朝的诏策。@ 还有几十卷《开皇起居注》等。更重要的是,唐贞观时离隋朝杨帝只有20多年了,许多隋朝的遗老依然存在于世,可以通过访问直接弥补历史事务。《旧唐书·孙思》便载:“魏征等被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屡访之。说明修隋书时,史官们访问了许多人。还有很多修史的作者自己生活在隋朝,有亲身经历,所以史实更准确。第三,魏征作为主编,历史上被称为“良史”。他主编修史的时候,一般都能坚持事直书,没有后代史书的一些纪传有那么多禁忌。
特点
隋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本书贯穿了以史为鉴的思想。主编魏峥在给唐太宗写信时曾说过:“殷鉴不远,夏后之世。臣愿今天的动静。以隋为鉴,可以看出存亡治乱。“只想到以史为鉴,对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对隋君臣上下奢华淫秽的腐朽生活有着淋漓尽致的描写和揭露。比如杨迪皇帝大兴土木,三游江都,都有详细的叙述。魏征和其他作家故意写出人们对隋朝的抵抗。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实也在《隋书》中得到了更多的描述,这是《杨帝纪》两卷中最具体的记载。据统计,纪传部分55卷中有20多卷,《食品志》中有20多卷、《五行志》记载了农民起义的情况。
[img]818381[/img]
优点
隋书的另一个优点是,与其他类似的史书相比,它更少隐瞒。例如,虽然余世南在唐代已经成为唐太宗非常信任的大臣,但他的兄弟余世基的罪行并没有被掩盖。另一个例子是,虽然裴、何厚等人都是唐朝的大臣,但他们在隋朝的行为并没有被掩盖。隋书在这些方面都比其他史书好。当然,隋书的作者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的限制。由于一些情感或政治因素,他在写一些角色时也有回应或偏好。例如,第六十六卷中学的《房彦谦传》就是一个例子。房彦谦的官方职务很低,但他不是州司马和县长。他一生中没有重大事迹可记。他只是唐太宗总理房玄龄的父亲,这使得他的收入不合格。在封建社会的史书中,这是不可避免的。
隋书的另一个可取之处是保存了南北朝以来的大量规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朝和前几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南北朝时期,典章制度的历史资料很少,隋书的历史资料多达30卷,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品、刑法、百官、地理、经籍。这十志不仅描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还总结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的甚至追溯到汉魏。例如,《食品志》记录了东晋以来的等级制度和货币制度;《地理志》记录了南北朝以来的建设和演变;《律史志》和《天文志》总结了南北朝以来100多年来天文学的成就;《隋书》还保存了祖冲之周转率的详细记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非常重要的目录。它描述了中国书籍从汉至隋六百年的生存和学术演变。它是对中国古代书籍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的重大贡献。隋书经籍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为中国未来四本书的分类奠定基础。《汉书·艺文志》曾将世界书籍分为六类,到东晋李充造《四部书目》,始分书籍为四部。《隋书·经籍志》吸取了它的优势,正式标出了经、史、子、集四大类,其次分为四十类。这种图书分类法为后人遵用了1000多年。隋书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例如,它过分强调“天道”和“帝王之道”,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由于隋末丧乱,书籍严重丢失,写作时往往存在历史资料不足的缺陷。有些传记只能注明“图片在记,多从散逸,不能详细说明”,导致一些传记空洞无物。当然,这对古人是不能苛求的。
解密:二十四史《隋书》有哪些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