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告别永远是一个悲哀的话题。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通信滞后,告别显得悲伤而隆重。他们经常不同意。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所以他们产生了大量流行的诗歌。折柳送别是古人送别的重要仪式。
古人送别时要折柳,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送别习俗。“这首夜曲闻到折柳,谁负担不起故乡”,可见折柳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在诗歌、歌剧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三辅黄图·桥》中有一句话:“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把客人送到这里,折柳送别。”这是关于折柳的最早文字记录。
关于折柳相送的起源,颇有浪漫色彩。相传来源于《诗经》中的《采薇》:“过去我去了,杨柳依依;来想想,雨雪飞飞。“柳”与“留”谐音,以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俗话说,“有心种花不活,无心插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阴。折柳送别,也寓意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顽强地生活在其他国家。
同时,折柳送别是对旅客安全的祝福。古人认为柳树可以辟邪驱鬼。北魏贾思协的《齐民要术》载道:“正月初一,把柳枝带到家里,百鬼不入家。”行人带上它,可以让鬼魂望而生畏,远远避开,保证旅途的安全。
告别诗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中有无数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北人的《折柳歌》:“望孟津河,杨柳郁郁婆旋。我是俘家儿,不懂汉家歌。“写下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无名氏写的《告别诗》:“杨柳青青低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花飞尽,借行人归还吗?“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思念;张九龄的《折杨柳》诗:“纤细的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借杨柳相赠写对故园的深深眷恋;王之松的《告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最近攀折苦,应该是分离多了。"写下离别的悲哀;而刘禹锡的《竹枝词》“青江杨柳水平,闻郎岸唱歌。东日出西雨,道是无晴但有晴”借杨柳写下了儿女情长的喜悦。
除折柳相送外,古人还有其它表达留恋难舍的方式。比如音乐相送。这主要是唐代文人之间的告别方式。李白在《赠汪伦》中吟唱道:“李白乘舟欲行,突然听到岸上踏歌声。“我从小学就很熟悉,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述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一首琵琶唤起了诗人感受生活经历的悲伤:“我们都是世界末日的人。为什么我们见面时会见面?”。比如喝酒送别,古代有专门的茶馆酒店送别,用来“劝君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歌中常见的饮酒告别,李白的《金陵酒店告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品尝”等,也是通过喝酒来表达对朋友的不情愿。诗离不开酒,诗人离不开酒,送别离不开酒。如今,千年后,饮酒送别也成了最常见的方式。
古人折柳相送,今天似乎很难理解。破坏树木似乎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古代社会人们简单感情的外在表现。我们可能不会像古人那样回到折柳相送的时代,但我们也应该永远传递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为什么古人送别[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