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代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那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柳歌词》第一中。“折柳”一词寓意“离别怀远”。在中国古代,一旦亲戚朋友分开,送行者总会给远行者折一根柳条。当人们离开时,他们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当他们想念亲戚和朋友时,他们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42720[/img]

折柳缘由

为什么要分别折柳相送?

常见的解释是,“柳”和谐“留”的声音,给柳表示纪念,一个不忍心分开,另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然而,我们觉得这种解释很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文化习俗,恐怕不能用“谐音”来解释。因此,在古代,有些人从另一个角度探索原因。

例如,清朝楚人在《坚虎广集》第四卷中提出:“送行的人没有别的分支,只有柳树。这不是金亭的便利。他们也把人们带到家乡,就像木头离开土壤一样。他们希望它随处可见,就像柳树随处可见一样。他们祝福他们。这种解释是合理的。与其他树木相比,柳树的特点是“随地可活”,可以用来祝愿远方的人。到了异地后,他们可以随遇而安,迅速融入当地人群,一切顺利。这种说法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然而,有些人认为,这并不是文化习俗“折柳送别”的原因。最早的渊源应该是《诗经》中的“我过去了,杨柳依依;现在我来想想,雨雪飞飞”这几句话。原因有三:第一,这首诗来自《诗经》,是一句著名的句子,大家都很熟悉;第二,“柳依依”表达了士兵出征前怀家爱土的离别,为后来的告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第三,作为五经之一,《诗经》在文化传承中的深厚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写诗时注重“无字无源”,当然来自经典。

@ “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哲学启迪”、“文化传承”三个原因。

[img]42721[/img]

“折柳”之乐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唱歌,@ 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歌)联系在一起,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有三首相关的音乐: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说:“上马不抓鞭子,打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杀行客。”李白的《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从未见过。”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说的“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柳枝》这首歌。

二是唐代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不是一首歌,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柳新。劝你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缘无故。”后来,乐人把它作为告别音乐进入乐府,并反复唱出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缘无故”,称为“阳关三叠”。这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告别音乐。

三是唐代的《杨柳枝词》。这是唐教坊的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有九首《柳枝词》,其中一首是:“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手日西。长安莫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分离。据学者王先谦介绍,“杨柳”是一种柳树,垂杨即垂柳。如《隋宫》中的李商隐:“今腐草无盈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垂杨”这句话指的是隋堤柳。(在古诗中,似乎是柳寓生离,杨寓死亡,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如白居易《赠卢子蒙》:“闻到咸阳坟上的树,已经抽了三丈白杨枝”。聊备一说。)


古代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那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古代离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那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

,,,,,

  • 盘点: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双枪的名将?
  • 说到双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董平。是的,《水浒传》梁山泊100名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梁山泊马军五虎之一。武术应该不逊于关胜...

  • 谁是古代历史上同时迷恋三个国君的女人?
  • 春初,齐桓公主宰了中原。在南方国家,楚国精力充沛,逐渐意味着侵犯中原。如果不是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楚文王就不会这么快...

  • 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美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美女。然而,这四位美女一生都被所谓的乱伦所困扰。事实上,他们所谓的乱伦行...

  • 古代扫黄打非之明宣宗是怎样下令取缔[官妓]的
  • 唐代的官妓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明代,这一制度才被取缔,中国古代的禁娼运动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势。 其实,明代开始并...

  • 空有一身官位: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六名庸官
  • 历史上,也有些昏庸的官员,尸位素餐,毫无建树。那些庸官的故事,值得反思。 伴食宰相 其一、唐玄宗开元元年担任宰相的卢怀...

  • 古代皇帝一个月吃多少钱?清朝皇帝吃得最贵
  • 人以食为天,没有错说,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习惯用“日出”、“日落而歇”、“一日三餐”。。。这些词描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