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一词寓意“惜别怀远”,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一旦亲戚朋友分开,送行者总是给远行者折一根柳条。“折柳”一词寓意“惜别”。中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过去我去了,杨柳依依;来想想,雨雪飞飞”。古柳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表示留存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
[img]42722[/img]
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说明了这样一个习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步柳树。长安东部的人多到这里告别,给亲人折柳枝。白居易的《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代送别泪花母,折春风杨柳烟。“折柳送别”蕴含着对朋友“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意味着亲人离开家乡就像离枝的柳条。希望他能在新的地方快速生根发芽,仿佛柳枝随处可见。
当人们离开时,他们会折柳送情,当他们想念亲人和老朋友时,他们也会折柳送情。“折柳”一词也蕴含着“怀远”的含义。张九龄“纤细柳,持此送情人”;李白“爬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的《宣城送刘副使进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的玉笛暗飞,散入春风满洛城。这首夜曲闻折柳,谁负担不起故园情?”
深情的“折柳”
古人分别折柳相送,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周邦彦的《兰陵王》说:“客亭门外柳,折向南枝。”:“柳树是直的,烟雾是蓝色的。隋堤上,我见过几次,吹着水,送着颜色。....长亭路,年老,应折柔条超过千尺。”从“折到南枝”和“柔条超过千尺”这样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习俗和时尚的普遍性。
[img]42723[/img]
送别地点多为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以及以下“霸陵”(附近有霸桥)。告别时,不仅要折柳相送,还要告别饮酒;有时我们必须吹笛子和唱歌。这首歌是现成的。当时几乎所有受过一点教育的人都可以随意唱歌;当然,诗人应该唱诗和赋词。在古代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如“折柳告别”。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的玉笛暗飞,散入春风满洛城。这首夜曲闻起来像折柳,谁负担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是200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出的。)
李白《记忆秦娥》:“笛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的《金陵酒吧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品尝。金陵的孩子们来相送,欲行不能各尽其酒。”
郑谷《淮上与朋友告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几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的《风入松》:“楼前深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歌中不仅写着“折柳送别”的行动,而且所有与柳树有关的词都应该用来表达分手时的悲伤和仇恨,以及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比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也可以说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在中国古代,“折柳”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