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代。唐高宗于3月3日游春渭阳,“给大臣一个柳圈,说戴可以免毒”。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插柳。清明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把柳插在井边。这个成语“井井有条”。
人们不仅愿意戴柳枝,还把它插在门楣上避邪。有的地方还用面条和枣做成飞燕,然后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叫“子推燕”。传说清明节这一天百鬼出没,人们不仅要祭奠祖先的亡灵,还要小心翼翼地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把他们挡在门外。柳树成了人们避邪的武器,可以保护人们不受鬼魂的侵害。《齐民要术》说:“取柳在户上,百鬼不入家。”
[img]817295[/img]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人们还在乘坐的轿子上插柳避邪:“轿子是用杨柳杂花装簇,四垂遮映。”
“清明节,听说沿街卖柳条”,“清明节到处都是垂柳,院子深绿色”,清明节的诗歌没有精致和矫揉造作,笔是直接表达感情,这是其他节日诗歌无法比拟的。在24个太阳术语中,只有清明节既是太阳术语又是节日,植被回到绿色,一切都发芽了,柳树是第一个向人们报告春季新闻的植物,@ 柳树成了春天的信使,清明节也成了春天的象征。
唐高宗赐柳枝: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始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