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的老师叫“伯夷父”,也叫“伯夷”。他是古代著名的圣人。这种“伯夷”不是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传》中春秋初年“孤竹国”的“伯夷”。古书不同于“伯夷父”。
伯夷姓“姜”,是炎帝后裔、“共工”兄弟之孙,曾担任过朱旭的“大祭司”和“太岳”。
“太岳”是“华山”,山高接天,可通天神。炎帝的后裔崇拜天神,华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第一高峰,被称为“太岳”。由于祭祀天神,朱旭创立了“太岳”官职,伯夷是第一个“太岳”。从那以后,每次伯夷的“太岳部落”搬到一个地方,都不会失去崇拜山的传统。因此,中国产生了以“太岳部落”为中心、东南、西北最高峰的“四岳”。“太岳”华山为“西岳”,其他分别为:“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以“四岳”的名义,姚建立了“四岳”的官职,由伯夷或他的子孙后代担任。“四岳”不仅负责四座神山的祭祀,还负责四个方向的部落领导。至于“四岳”是伯夷子孙中四个人的官职?还是伯夷一个人的官职?还有异议。
伯夷
自古以来,伯夷就被认为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不仅仅是朱旭的老师,更是“尧”时的辅政,为姚“典三礼”、负责礼仪的“定五刑”。曾想让位于伯夷的“尧”,伯夷拒绝接受“尧”的禅让美,推荐“舜”。“舜”当政时,任命伯夷为“秩宗”,管理“礼部”。“舜”派大禹治水,伯夷作为水神共工后,也很善于治水,而且全心全意地辅碧,成了大禹的心腹之臣。
伯夷原本是炎帝的“姜”姓,子孙后代繁衍了“齐、吕、沈、徐”四个后裔,这四个国家也都姓“姜”。为了奖励伯夷,“舜”晚年将“吕”分封给伯夷,并称他为“吕侯”。伯夷被尊为“吕”姓的祖先。春秋时期,著名顾问姜太公“吕尚”是他的后代。
伯夷协助朱旭时,儿子“西岳”生下了“先龙”,先龙的后代是“迪”(dī)羌”。
“彝羌人”姓“乞”(qǐ)“,黄河上游和渭水上游在甘青高原交汇处繁衍生息,后来迁往四面八方。
“地羌”是“地族”和“羌族”的祖先。
一些“地人”生活在西北地区,形成了汉魏时期的“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他们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虽然他们在西晋末年加入了“五乱中国”的行列,但在唐代,他们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汉族;一些属于“地人”系统的“白人”前往西南,迁入川西、滇北、滇中,成为西南少数民族。
有的“羌人”迁往西南,后来形成了西藏古代的“吐蕃”、“苏毗”、“羊同”和域外许多种族的羌人;有的还留在发祥地“甘青高原”,成为许多种族的羌人。今天的河西走廊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代有“乌孙”、“月氏”、“塞种”等国家,都是羌人。可悲的是,商代以后产生了“只羌”作为奴隶。“只羌”不仅被用作牲畜,还被用作祭品。据甲骨文记载,商代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杀死了300多名羌族人。如此残酷的原始奴隶制度,西藏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直到1951年才被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废除。
颛顼塑像
西北部分古羌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游牧,有的成为不同民族的凶猛“军人”。
“姜”与“羌”二字古音相通,但无论是“九黎”与“三苗”形成的羌人,还是“彝羌”形成的羌人,还是“蚩尤”与“彝羌”后代通婚形成的羌人,都是炎帝的血脉。
炎帝的支脉——伯夷父的后代“彝族羌族”是一群迁徙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古代民族,也是构成多民族中国国家的重要骨干。今天,中原、边境、西藏或新疆都是古代“彝族羌族”的活动场所。
谁是伯夷?伯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