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社会中,有一些民间谚语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比如“万物皆下品,只有读书高”。为什么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当官,读书可以当官,而当官总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先秦时期,贵族穿丝绸,而平民只能穿粗麻布,经纬极其分明。虽然这一规则后来松动了,但并没有明显改变。官员被称为主人,而普通人只能被称为草民。草民见老爷一定要跪下,不管草民有多富裕。一旦你只是一个秀才,即使你只是一个酸秀才,一个穷秀才,当你再次见到你的主人时,你不能跪下,你已经有了名声。那些有钱人要么千方百计买个名字,要么千方百计让后人考个名字,于是就有了胡雪言这样的“红顶商人”。再比如“民以食为天”。两千多年来,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人,吃饭的问题一直在努力解决,但从来没有根本解决过。@ 农业始终被视为立国的基础。再比如“无奸不商”。商业一直被视为末业,商人也一直被称为奸商。无论是老人还是草民,包括奸商,除了吃饭,他们还需要或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或者进一步享受舒适,所以他们有工作和手工业。仕、农、工、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来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并不是所有的时期,工商业都被视为末流,至少在战国时期。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证明这一点。
东周洛阳人苏秦,从小就懒惰,油嘴滑舌,心比天高。他对生产工作不感兴趣,却幻想着一夜成名,一步登天。因此,他师从鬼谷子,学纵横之学,即现代人所说的忽悠之术。学习结束后,他出去旅游,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诸侯,希望用三寸不烂之舌打动诸侯和士大夫,过上锦衣玉食呼风唤雨的生活。但事与愿违,苏秦四处碰壁,口袋里可怜的几个小钱也离开了他,没办法,只能回到家乡。史书记载称为“大困而归”。回到家乡的苏秦并没有从亲人那里得到温暖,“兄弟姐妹妻妾窃笑之。他们都嘲笑他,还说:周国人的习俗,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可以获得20%的利润。苏秦抛弃根本,学会了什么忽悠之术,得到这样的结局,纯属活该。
从这个历史事实中不难看出,至少在周朝,工商仍然被提倡,其利润也相当不薄。如果工商一直被提倡,也许中国仍然可以成为世界领导者。不幸的是,这只是如果。
古代工商业一直受到歧视?工商业受到歧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