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洞穴和第二个洞穴是位于云冈石窟东端的两个洞穴。一个洞穴中央雕刻了两层方形塔柱,后壁是弥勒,大多数四面佛像被风化剥蚀。南壁洞穴两侧雕刻了维摩和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个洞穴的中心是一个方形的三层塔柱,每层四面雕刻三个亭子佛龛,洞穴内壁雕刻了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数据。
第三个洞穴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的断壁高约25米。它被传播成昙曜翻译大楼。洞穴分为前后室。弥勒窟在前室上部中间凿出,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侧和西侧雕刻有三尊雕像:圆形、丰满的肌肉、精致的花冠和光滑的衣服。这尊佛像高约10米,两尊菩萨雕像高6.2米。从这三尊雕像的风格和雕刻技术来看,它可能是在初唐(公元七世纪)雕刻的。
第四个洞穴,洞穴中央雕刻一根长方形柱子,南北两侧雕刻六尊佛像,东西雕刻三尊佛像。南壁洞上方有北魏正光时代(公元520~525年)记住,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新的记忆。
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五窟,与六窟为一组双窟。洞穴分为前后室,
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是后室北壁的三世佛像,中央坐像高17米。洞穴的四壁上满是佛龛和佛像。拱门两侧,有两佛坐在菩提树顶部浮雕,线条优美。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两窟前有五个四层楼阁。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叫层大龛,南雕佛像,西雕佛像,北雕迎多宝对坐像,东雕弥勒像。塔柱四面的大龛和洞东、南、西三壁、明窗两侧雕刻了33幅佛教故事浮雕,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云冈石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规模宏伟,雕刻丰富,技术精湛。
第七个洞穴,洞前有三层木屋檐,分为前后两个房间。狮子座上刻着菩萨。东、西、南三面墙,雕刻的佛龛雕像,南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洞穴顶部的浮雕飞翔,生动活泼,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动人的舞姿。
[img]78849[/img]
在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鸠摩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刻有佛龛、乐妓、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时开凿,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姿势优美,比例协调。在明窗的上部,石佛构图复杂,精致醒目。
第十一窟,窟内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前面,菩萨雕像保存完好。洞穴周围的佛龛上刻着雕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刻有伎乐天人,手持弦管,打击乐器,表情不同,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长笛、竖琴等古典乐器非常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材料。
在第十三窟,中间有一尊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和腿之间雕刻着一尊臂力士雕像,这是云冈石窟中唯一的一尊。南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刻精美,姿态优雅。
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东侧仍有方形佛柱。
十五窟,雕有一万多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穴,
它通常被称为“昙曜五洞”。十六洞平面呈椭圆形。中间的主像释迦牟尼雕像,高13.5米,站在莲花座上,周围雕刻着千佛和佛龛。第十七洞,主像是三世佛,中间是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个壁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13年(公元489年)的佛龛将在未来重新雕刻。
第十八窟,中立像高达15米,右臂露出,身穿千佛法衣,刻画精美,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为三世像,窟中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的第二大像。洞外的东西凿出两个耳洞,每个雕刻一个8米的坐像。
在第二十个洞穴中,洞穴前带在辽朝之前已经崩塌,雕像完全露天。它看起来像三佛,中间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肩膀宽阔,造型雄伟,气魄浓郁。它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的主要建筑:云冈石窟有哪些分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