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苗族女性身上有很多银饰。据说一个是战争逃亡,不方便制作银饰,另一个是自然景观、昆虫、鱼、鸟和动物。苗族是一个被驱赶的国家。
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原住民族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是这里最早的主人。在土家族的语言中,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当地人,称苗族为白卡——邻居的人。至于住在湘西的汉族,是后来的移民。土家族被称为帕卡——外来人,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客民。虽然在族源间距上,无论土家族如何巴人说,还是苗族的三苗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秦汉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苗族,土家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当无疑。是他们最早开发湘西,创造了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文明。然而,历史对他们太不公平了。在唐朝之前,他们被视为蛮族来看待的。在汉朝编写的正史中,南蛮,西南夷,盘瓠蛮,武陵蛮,五溪蛮,统一称呼他们。直到宋朝,才有所谓苗蛮辩论,然后区分苗族和洞、瑶、土家族。虽然族类不同,但它蛮一也。
[img]78713[/img]
秦汉时期,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入侵武陵蛮之战。东汉光武帝建武23年(公元47年),武陵蛮精夫单相率众起义。第二年,武威将军刘尚率兵攻打武陵蛮1万余人。单相程据险守卫,汉军冒进深入,刘尚全军覆灭。明年,马援率中郎将刘匡、马武、耿舒共4万人马,南征武陵,杀武陵蛮3000多人。三月,兵进壶头山,武陵蛮众据高守心,汉军旱路兵不得进入,水路因河流湍急,船上不得上,最终困在锅头。又逢天气炎热,军中瘟疫流行,士兵多病死。这位声称 男人要死在边野,用马革裹尸将军,也终于生病了,被困在军队里。于是,朝野震惊了,不得不对武陵蛮实行招抚,相互订约退兵。马援歌说:“滔滔武溪有多深,鸟飞不渡,兽不敢来。武溪多毒淫。这位著名的汉代中兴名将,南征武陵留下了一声绝望的叹息。历史终于帮助了他马革裹尸还的誓言。
[img]78714[/img]
自唐以降以来,鉴于历史上多次行蛮之战失败,汉朝将少数民族地区简单的种族灭绝变成了以夷制夷的制度。唐开元十二年,秦行璋在武陵地区领导了溪州苗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唐末,江西汉族彭氏家族进入湘西谋杀土家族首领老蛮头成为湘西土家族地区土皇帝的吴着冲。到晋天福四年,彭士愁率锦,奖(芷江),溪(龙山)诸蛮,进攻陈、礼等地。楚王马希范派兵迎击,爆发湘西历史上著名的爆发溪州大战。结果,彭士愁大败,向马希范求和。马希范自称是马援后,鉴于是祖征蛮败的教训,与彭士愁签订了盟约,在永顺会溪坪立了一根重5000多斤的铜柱。从此,彭氏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建立了世袭土司王朝,历经五代至清九个朝代800多年。
明朝中后期 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不好。景泰六年,征湖广苗蒙能,围攻龙里、怀化、铜鼓等地,天顺五年,大军深入苗疆,攻破数百多个寨 ,焚毁3000家,斩首3300多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起义失败后,4490人被杀,5500名妇女被俘到其他地方。万历年间,当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扬应龙之乱时,许多苗族和佬佬被屠杀,被迫逃跑。战后幸存者只有“十二”。为了“开边”,明朝在黔东、贵阳、安顺等地设立了大量安屯堡,迫使许多苗族人迁居。(邱北县志第二册)贵州军事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折子,左一个“斩首一万”,右一个“斩首三千”。根据《凤凰厅志》和《泸溪县志》,苗区人口“大经草剃,存不满百”,“几经绝种”。“经过挞伐征剿,村里十室九空,人迹灭绝”。为了加强对“生苗”区的控制,明朝统治者多次诉诸武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剿和屠杀,并发布奖励。每个活捉的苗族人都有一个赏银五两,杀死一个苗族人赏银三两(郭子章的《黔记》卷59)。
当然,历史上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繁荣现象。只有多团结、多平等、多尊重、多理解,才能创造和谐!
古代封建社会的苗族人大多被欺负